本报记者 林小杰 秦越
穿上密不透风的无尘防护服才5分钟,凉意便顺着脊背悄然蔓延——那不是空调房里的舒爽,而是32℃室温与70%湿度交织下,汗液被牢牢锁在防护服内的湿冷。在110kV龙江变电站的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安装作业区,门窗紧闭的空间像一个密不透风的“蒸笼”,记者的体验从这一刻开始,也终于读懂了电力工人口中那句“习惯就好”背后的重量。
“今天的任务,是给GIS做‘术前清洁’。”国网晋江市供电公司初级项目经理蔡维国一边麻利地将酒精涂抹在干净抹布上,一边向记者解释。作为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堪称变电站的“神经中枢”,内部一旦混入灰尘或脏污,轻则引发漏气,重则导致放电故障,直接威胁电网安全运行。
记者学着样子清洁法兰连接面,才发现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藏着“大学问”:既要保证把每一道纹路擦拭干净,又不能因用力过猛留下纤维残留。“看,这里得用手电筒照。”蔡维国突然打亮强光,原本肉眼难辨的细微尘埃在光线照射下立刻现形。他说,这是确保无尘的“最后一道关卡”,“哪怕0.1毫米的杂质,都可能成为隐患。”
在这个门窗紧闭的作业区,空气仿佛凝固成黏稠的“粥”。记者注意到,墙上的温度计定格在32℃,湿度计指针则指向70%——这样的环境下,普通室内早已开起空调,而这里的工人却要裹着厚实的无尘防护服,在近百平方米的空间里往返作业。
“才一个小时,我就有点喘不过气了。”记者摘下防护面罩时,额头的汗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蔡维国却笑着摆摆手:“我们每天要工作8小时,基本都是在这种空间内作业。”
这位从业2年的电力工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烤”验。他说,刚入行时,每次进作业区,不到半小时就头晕眼花;现在,哪怕连续工作4小时,手稳得还能拧好每一颗螺栓。“不过,我们有轮休制度,强制换岗到茶歇室吹风扇、喝冰水。”蔡维国指了指不远处的休息区,那里的新风系统正在送风,与作业区仿佛两个世界。
说话间,另一位工人刚从里面换岗出来。他摘下防护服的瞬间,湿透了的工装能拧出半杯汗水。“GIS作业区里很闷。但想到这是为新区供电打基础,就觉得值得。”他抹了把脸,灌下大半瓶凉水,又开始检查下一轮作业要使用的清洁工具。
这场持续一周的无尘化处理,只是110kV龙江变电站工程的“冰山一角”。自2024年10月30日开工以来,这个承载着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供电重任的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待GIS安装完成后,主变安装、开关柜调试等环节将陆续展开,所有工序都在朝着2025年9月30日投产的目标冲刺。
“这几年,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发展太快了,工厂、小区越来越多, 用电量节节攀升。”项目负责人介绍,龙江变电站投产后,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电力引擎”。
防护服上的汗渍干了又湿。当记者走出作业区,微风送来一阵凉爽,而作业区里的灯光依旧明亮。那里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俯身,都是电力工人们许下的“光明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