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乡音悠悠

陈苡薰(晋江安海桥头中心小学四年3班)

小时候总觉得闽南话像一串调皮的珠子,爷爷晨练时哼的“欢喜就好”,阿婆挑着担子叫卖着“烧——肉粽”,都带着种说不出的鲜活。直到那次五店市家风书场的演出,这些跳动的音节才真正在我心里扎了根。

还记得那天在教室,老师举着五店市家风书场的报名表问:“谁想上台?”我的手“唰”地举成全班最高!可当我拿到《闹端午》的台词单时,舌头却像被黏住了——“斗阵”“炊粿”这些闽南话,怎么读都像含着颗跳跳糖,在嘴里乱蹦!妈妈被我逗得直笑,转身就把台词抄成小纸条,贴得家里到处都是。那段时间,我刷牙对着镜子念,吃饭盯着冰箱念,连写作业时一抬头,书桌上也趴着句“五月初五端午节”!

演出那天,家风家训馆来了很多人,挤得像热锅里的元宵。一年级小豆丁们抱着筷子蹦上舞台,摇头晃脑地唱《箸》:“一双箸,两头尖,夹菜先敬长辈前……”他们奶声奶气的腔调,把台下爷爷奶奶逗得直抹眼泪。

终于轮到我上场时,怀里的粽子道具都被汗浸湿了。突然,我听见台下传来“囡囡加油”的喊声!爷爷把草帽当荧光棒挥得呼呼响,脸上的皱纹里盛着笑。我耳睛一热,仿佛被他掌心的老茧轻轻拍了拍后背。这下我浑身来劲儿,踮着脚,扬起手,使劲儿吆喝:“五月初五端午节,咱厝人围炉包肉粽……”台下爆发出的掌声“哗啦啦”地涌上来,我好像站在洒满阳光的云朵上,连手心的汗都是甜的!

如今再听闽南童谣,那些曾让我舌头打结的字眼,都成了最亲切的符号。你听,我教同桌说“水查某”(美女),她学得怪腔怪调的,让大家笑得直不起腰。忽然明白,乡音就该在嬉笑打闹中流转,像榕树的气根,扎进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指导老师 尤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