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昆火
走进晋江英林镇区,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项目、英林中学扩建项目三期建设进入扫尾阶段,9月份将投用;镇区更新改造项目的英林村旧村改造(一期)安置区瑞英苑项目的14栋高楼已露真容,与相邻的古厝群落奇妙同框,传统与创新在此碰撞融合。
这片正在蜕变的土地上,一场关于“传统根脉”与“现代生活”的共生实践正在上演——既有拔地而起的安置楼群托举起居民的新生活,也有修旧如旧的民俗区守护着世代相传的乡愁记忆,勾勒出英林城镇化进程中民俗文化传承与空间动能更新的动人图景。
细述这幅动人图景,时间要先拉回到3年前……
2022年3月,随着英林镇区更新改造指挥部的成立,一场系统性的城镇焕新工程拉开帷幕。英林村总规划223.74亩的改造项目中,78.84亩安置区将为原住民提供现代化居住空间,65.76亩商住区引入多元商业配套,51.64亩公建配套涵盖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而27.5亩民俗区,则以独特的文化坐标引人注目。
3年多的时间一晃而过,英林村新貌已现雏形。
走进民俗区,这里以洪氏大宗祠和六桂大厦(敦煌堂)为核心,将因改造需要迁建的8座公妈厅、10座祖厝及晋江市文保单位普尼堂等历史建筑集中复建,形成集宗祠文化、家族记忆、民俗传承于一体的文化聚落。在这片红砖古厝群落中,金碧辉煌的燕尾脊与雕梁画栋的梁柱交相辉映,1991年原址重建的英林洪氏大宗祠、1993年重建的英南洪氏宗祠、2014年修缮的虎厝公厅等建筑,在修旧如旧的工艺中延续着“乌篮”的千年文脉。
“拆一座公妈厅,就要建一座更好的。”英林镇镇长柯荣围的话语道出了这场镇区改造中的文化自觉。这片被称为“根脉库”的民俗区,不仅是宗祠、公厅、祖厝和历史建筑的物理集合,更是英林人精神归属的情感地标。
英林村老年协会副会长、73岁的洪国荣站在施工中的两层式公妈厅前感慨:“海外游子回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些老建筑,它们是刻在血脉里的乡愁密码。”
如今的英林镇区,一边是安置区里原住民期盼的新房交付使用,一边是民俗区工匠们细心修复古砖雕饰。这种“新与旧”的和谐共生,既承担着众多爱拼敢赢“乌篮人”居住环境的跨越式提升,更让承载着“六桂流芳”文化符号的传统建筑群重获新生。
英林村党委书记洪金益认为,民俗区的价值远不止于静态保护,更在于激活“恋祖爱乡”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英林镇以“摇篮血迹”为精神纽带,将乡愁转化为建设动能的事例比比皆是:劲霸集团全资捐建的英林中心小学新校区将于9月份投用,其全资捐建的英林镇中心幼儿园新园正有序推进;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参与的英林中学扩建三期、四期项目蹄疾步稳,三期将于9月投用,四期正有序实施中;天虹纺织洪天祝家族牵头的晋江市医院英林院区正在施工中……
乡贤助力正是民俗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的最佳注脚。正如英林镇党委书记李德铭所言:“当传承守护传统文化成为发展共识,乡愁就不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推动家乡建设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