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千年古法“破圈”年轻群体
“背部像有暖流在涌动,寒气正一点点被抽离。”在晋江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诊室内,32岁的白领陈女士刚结束火龙灸治疗,她摸着微微发烫的背部感慨:“连续三年伏天做火龙灸,往年入秋就犯的肩颈酸痛,这几年都没出现过。”
随着2025年三伏天进入中伏阶段,火龙灸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医外治疗法正成为市民“冬病夏治”的新宠。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预约火龙灸的市民较去年增长40%,其中30~45岁中青年占比达65%,“驱寒湿、补阳气”成为主要诉求。
在晋江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洪荣凯的诊室墙上挂着《黄帝内经》的“督脉图”,治疗床上铺着特制的铜制火龙灸罐。“最近每天要接待的火龙灸患者,比去年多了近一倍。”洪荣凯指着登记表说,患者涵盖程序员、教师、会计等久坐职业人群,“他们普遍存在颈腰椎劳损、手脚冰凉、易疲劳等亚健康症状,而火龙灸对阳虚体质的调理效果显著。”
记者了解到,火龙灸又称督脉灸、长蛇灸,源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药熨法,通过在督脉及膀胱经铺设生姜、中药粉与艾绒,点燃后形成动态热刺激,结合经络给药实现温阳效果。与传统艾灸相比,其治疗面积覆盖整个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热力渗透更深,单次治疗可持续1小时,被中医界誉为“灸中之皇”。
“现代人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又嗜食冷饮,导致寒湿淤积。”洪荣凯解释,三伏天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此时通过火龙灸的温热刺激,可激发经络之气,将潜藏的寒湿“逼出体外”。
解析:
从“发泡灸”到“精准温阳”的进化
火龙灸的“走红”离不开技术革新。传统长蛇灸采用发泡疗法,治疗后背部会起水泡,患者耐受度低。而现代火龙灸通过改良材料与操作手法,既保留了温通经络的核心功效,又大幅提升了舒适度。
在晋江市中医院的治疗室,护理人员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首先在患者背部督脉铺上特制中药粉(根据体质调配温经散寒或活血化瘀方剂),覆盖桑皮纸后铺一层新鲜姜蓉,最后放置枣核形艾绒。“姜蓉的辛辣走窜性可增强药物渗透,艾绒燃烧产生的远红外线能深入皮下3~5厘米。”洪荣凯补充道,治疗中需根据患者反馈调整热感强度,避免烫伤。
技术升级带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除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传统适应证外,火龙灸现也用于调理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腹泻、便秘)。
科普:科学施灸避开三大误区
尽管火龙灸效果显著,但并非人人适用。洪荣凯强调,孕妇、经期女性、阴虚火旺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潮热盗汗)及皮肤破损者禁用。他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市民最易陷入的误区。“一名28岁的女性患者在火龙灸后食用冰激凌,导致寒湿反扑,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洪荣凯提醒,治疗期间应忌食生冷、辛辣食物,避免寒气入侵抵消灸效。
此外,他提醒,市场上的“便携式火龙灸罐”存在安全隐患。洪荣凯曾接诊过一名患者,因在家模仿网络视频操作,导致艾绒意外滑落烫伤背部。“火龙灸需专业医师辨证施治,根据体质调整药物配比与热刺激强度。”他强调。
火龙灸的火爆折射出市民对“治未病”理念的认同。“中医养生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洪荣凯望着诊室外排队的患者说,“火龙灸就像给身体‘点火’,但要让这把火烧得持久,还需日常生活的悉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