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天刚亮,晋江市英林镇东埔村村委会旁的一片绿地里,75岁的吴水木已经忙碌开了:拔草、浇水、整理枯叶……晨光透过叶片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飘浮着淡淡的药草香,这里是他用心打造的“神农中草药园”,在130多平方米的园子里,穿心莲、杭白菊、薄荷、白花蛇舌草、射干、九层塔、艾草、铁苋等40多种中草药正蓬勃生长,每一株都承载着这位乡村医生55年的行医情怀。
吴水木是谁?为何会花费那么多心血打造一片“神农中草药园”?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故事。
村民心中的“健康守护人”
吴水木是土生土长的东埔村民,更是东埔村民心中的“健康守护人”。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55年来,他用自己的医者仁心守护村民健康的同时,更自建草药园,免费为村民提供中草药。
吴水木与草药的缘分,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1970年。那年他20岁,因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青年,被选中参加赤脚医生培训。“那时乡村很缺少医生,村里要选两个人去参加医生培训,因为村里识字的人不多,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个。”吴水木说,自己上到初中便辍学了,这个培训机会让爱学习的他感到无比激动,也让他更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争分夺秒,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老师教的知识。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后,他背着药箱,跟着镇里派驻到村里的医生回到了东埔村,成了村里合作医疗站的一名赤脚医生。“那时候只会看最简单的发热,缺医少药的年代,针灸和草药就是我们的武器。”吴水木说,那时他认识的草药并不多,一次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村附近部队的一位军医,“部队所在的山里有很多草药,他就一棵一棵地教我认识草药,在他的带领下,我认识了100多种草药。小时候我们都在这山里玩,却不知道遍地都是宝。”也是从那时起,田埂边的穿心莲、山坡上的艾草、溪畔的车前草,都成了他眼里的“救命草”。
“那时没什么药,多亏了吴医生的草药,我儿子才没事。”来诊所取药的吴阿姨听到记者与吴水木在聊草药,也跟着聊了起来。原来,吴阿姨是东石金泽村人,金泽村和东埔村就隔着一条马路。40年前的一个深夜,吴阿姨的儿子突然发高烧,“快去找东埔的那个赤脚医生。”她第一反应便是抱着儿子,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过田埂,一路小跑着来找吴医生。“凌晨4点多,他从睡梦中被叫醒,二话不说就开始给我儿子看病,然后打着手电筒去外面找草药。”如今吴阿姨的儿子已经41岁,这段往事却一直记在她的心里,“40多年来,家里人有什么不舒服的都会来找吴医生,都习惯了。”吴阿姨笑着说道。
在那个“一支针、一把草”治病的年代,吴水木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附近村庄,哪里有草药生长,哪里有病人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为了采到合适的草药,他曾步行六七里山路,也曾到海边沙地去寻找。
1986年,吴水木取得执业资格,从赤脚医生成为东埔村卫生所的驻点医生。从此,他和另一位村医一起,肩负起全村2000多名常住人口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种植草药20余年
和草药打了多年交道后,吴水木开始萌生了自己种草药的想法。“大概30年前,我去摘草药时,会移栽一些到院子里,也会采一些种子回来,家门口的花盆、空地,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吴水木说,那时,自己还住在老房子,房子前的空地不大,只能见缝插针地种,品种不多。“我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种杭白菊,摸索出白菊花‘先蒸后晒’的古法工艺的。”吴水木很是自豪地说,自己每年采收的白菊花很受村民的喜欢,连远在菲律宾的老乡都惦记着他种的白菊花,20多年来每年都托人寄过去。
“以前总有人来请教草药知识,需要什么我就去帮他们采。后来想,干脆自己种,村民需要就自己过来采。”后来,吴水木搬离老房子,在村委会旁盖起了新居,“盖新居时特意留出了院子,还有家门口的地用来建草药园。”2021年,吴水木亲手建起了眼前这座“神农中草药园”。如今,园子里稀签草、穿心莲、杭白菊、薄荷、白花蛇舌草、射干、九层塔、艾草等40多种草药,长得郁郁葱葱,每一种都是他精心培育的“宝贝”。许多人眼里的杂草,在他眼中都是宝,对每一种草药他都如数家珍:“这是倒地铃,叶子像苦瓜叶,藤上挂着小灯笼;那个是灯笼草,叶子下也藏着绿色小灯笼。虽然都有灯笼,但两种是完全不同的。”“这个无花果不仅果子能吃,叶子和枝茎也是很好的药材。”……每当有人来草药园请教草药知识,吴水木总能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所有知识都告诉对方。
但是,关于打造草药园付出的辛苦,吴水木却从来不提。每年光用在草药园的水电费就要1000多元,他也从未计较;建草药园花费了不少心思,他却说“能帮到村民就值得”。
如今,这座百草园不仅是村民免费取药的“共享药圃”,更成了附近学校课外学习的基地。东埔小学的师生们常来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化身“小神农”,在吴水木的讲解下认识药材、了解药效。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春风拂绿意,实践探奇趣”的春日研学中,孩子们围着吴水木提问,好奇地触摸草药叶片,在小小的园子里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
乡村医生的坚守
作为乡村医生,吴水木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每年他都要去泉州甚至北京参加培训,案头的《晋江青草药》《福建中草药》等书籍早已被翻得卷了边。他针对筋骨酸痛的自配药方,在村民中颇有口碑;他曾用草药治好村民五六年的困扰,让中医药的魅力在乡间传递。
虽然已是75岁高龄,但吴水木仍驻点在东埔村卫生所。每天清晨6点,他便会准时来卫生所开门,“许多村民都习惯了早早来到这里,喝茶、聊天”。吴水木在没有诊疗的时候,会和村民们聊聊日常的保健。“我们每天都要记录诊疗信息,要整理病人资料。”因此,村里300多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名字和病情,吴水木都记在心里,“看到名字就能知道对方的情况”。定期复诊、三个月回诊提醒、入户检查不便走动的老人,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在菜市场碰到村民,他都会顺口问一句:“你最近没回诊,记得来检查呀。”
除了日常诊疗外,吴水木还坚持开展健康公益课堂,“一年要开展六次健康课堂,每次的主题都不一样。”今年以来,吴水木便开展了“知‘食’就是力量”“老年人低血糖怎么办”“中医养生知识”等主题健康讲座,为村民送去健康知识。
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吴水木在乡村卫生所已默默耕耘了55个春秋。如今,75岁的他依然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在草药园里忙碌,在卫生所里坚守。那弥漫在东埔村的草药香,是他医者仁心的味道,是乡村健康的味道,更是50年坚守里,最动人的岁月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