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小凤 董严军
连日来,2025年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如火如荼进行着。随着各企业开始陆续开展答辩结营,将该活动推向高潮。这场已连续举办11年的品牌活动,不仅为海峡两岸大学生搭建了实践交流的平台,还成为晋江企业汲取创新灵感、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载体,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两岸青年人才互动注入持续动能。
厚植土壤 从筑巢引凤到点石成金
昨日,福建普斯特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斯特”)2025年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以下简称“设计营”)结营,来自海峡两岸的16名大学生带来了28件作品。
今年,普斯特要求学生分别对运动鞋面,织物包装、延伸品的外观、结构,LOGO进行设计。
“这些年轻学子的设计作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产品创新的新思路。他们在运动鞋面设计中融入潮流纹样,以及在织物包装上跳出传统形态的结构巧思,不仅为我们现有产品线注入了新鲜血液,更让我们看到了服饰与包装跨界融合的可能性,推动了企业在功能性与美学表达上实现双重突破。”普斯特副总经理蔡俊荣表示。
近日, 泉州市雨相伴伞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雨相伴”)设计营也完成了答辩,16名大学生共带来了24件设计作品。该公司国内市场部经理张伟明表示,学生较高水平地完成了作品,其中 “二十四节气” 的平面作品有助于传承和普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兼具文化与市场潜力。此外,伞具手柄的设计创意也非常出色,且易于实现和转化,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参加此次设计营非常开心,收获很大,不仅对闽南文化有更深入了解,也在与晋江企业的‘零距离’互动中,让我对设计与工艺及产品落地转化有了系统性认知,这对我的设计之路意义重大。未来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可以到晋江的企业工作。”来自江西财经大学的赵慧婷说。
记者了解到,2025年设计营,共有包括金鹰、三斯达、优安纳、力诚食品在内的10家晋江企业参与承办,它们精心打磨创新命题,让两岸设计新秀能深入交流、碰撞创意。通过设计营,两岸学生下沉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市场需求和工艺流程,提升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则借助两岸师生的头脑风暴,收获了新鲜的设计理念和创意灵感,实现校企双赢。
晋江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自2014年正式开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吸引了来自两岸百余所院校的2500余名师生参与,为113家(次)晋江制造企业提供了3000余件优秀设计作品,其中40%已实现落地转化。这些创新成果,为晋江制造的差异发展和价值跃升,注入了强劲的源泉动力。
工业设计作为产业集成创新的强力引擎,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正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以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为龙头、海峡两岸大学生设计营为支撑,晋江构建了“1+1+N”设计赛事体系,并发布了相关政策支持;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工业设计服务生态,让更多海内外设计人才、设计创意汇聚晋江,为制造企业“点石成金”,积蓄更多创新动力。
设计为锚 从传统生产到多元文创
晋江,作为全国县域经济排头兵,产业基础雄厚,现已拥有超8000亿元的工业大盘,构建形成了“4341”产业体系。其中,超3000亿元的鞋服产业、超1000亿元的纺织产业及超800亿元的食品和建材产业,构筑了传统优势产业板块;智能装备、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链的源头,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智慧引擎,更是赋能产品价值跃升的关键密钥,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加速器。
这其中,不少企业感受到设计创新带来的强大动能。
雨相伴在过去六年中,有五六款来自设计营的产品得到了显著的市场反响。其中,一款反面设计的伸缩伞表现尤为突出,深受消费者喜爱,国内和国外市场均有不错表现,已多次获得重复订单,累计销量约十几万把。此外,一款 “火烈鸟”伞面设计的产品在短时间内销量接近20万把,一度供不应求。“公司与电商紧密配合,需要进行周期性的产品更新,设计营为公司产品创新注入了活力。”张伟明表示。
无独有偶。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承办了多届设计营,多款产品实现了落地转化。该公司总经理王翔鹏表示,近几年来,工业设计为晋江制伞业产品创新带来了很大的突破,从满足市场需求到创造需求,比如手电筒手柄伞、风扇伞、渐变伞面等;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发展,海内外的伞具经营者不约而同地到晋江东石寻找创新产品。
“原本我们公司并没有涉足文创领域,但通过这几年举办设计营,今年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产品包含印刷品、冰箱贴、亚克力摆件等产品。可以说,设计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商业思路,也促使我们拓展了文创项目。”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杨国强在谈及企业发展时表示,金鹰正从传统订单生产模式向多元文创领域转型,以创新驱动拓展国内市场,开启长远发展新路径。
杨国强表示,工业设计的持续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需不断推出新创意以应对消费者审美变化,年轻人的突破思维正是创新灵感的重要来源。目前,其文创项目已与三星堆、熊猫基地等知名景点展开合作,开发明信片、书签、摆件等景区特色商品,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迈出关键一步。通过设计营等形式,企业不仅收获了多元设计思路,更精准捕捉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偏好,为产品开发提供了市场洞察。
价值凸显 从“被动服务”到“主动赋能”
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应对市场变化,晋江企业坚守品质与创新,坚持做好产品设计,通过创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消费市场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设计营等赛事不仅带来了年轻人的创意想法,而且帮助企业带来了最新的市场洞察和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这对于市场的拓展很有意义。”杨国强说。
在张伟明看来,政府主导的设计营等工业设计平台对企业发展大有裨益。圈内人士有时存在“敢想不敢做”的局限,而跨界力量能打破固有思维,带来创新性启发。例如今年的设计营有一件“温度感官设计”的产品,通过温度变化实现颜色改变,这类想法在行业内此前从未出现,为产品创新和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希望设计营长长久久地办下去,这为企业寻找创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学生的外部视角能帮助企业开拓新的设计方向。同时,公司也希望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机制,比如设立长期设计项目,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产品和技术,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同时为优秀设计提供实践机会,推动创意落地。”张伟明说。
设计营的指导老师、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邱志荣表示,企业想在工业设计上进行突破,引进、留住工业设计人才,首先最高管理层要真正理解设计,要有主抓设计的高层管理并将其纳入企业核心战略,提供充足的预算、人员编制和决策授权;其次要用好设计师,将设计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赋能”——通过设计师的创造性和专业性,让设计价值穿透产品全生命周期,让设计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与长期价值;第三是尊重设计,认可设计在解决用户问题、构建产品竞争力、传递品质理念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