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技术、基建、服务协同发力

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上半年交出亮眼答卷

①医院开设音乐疗愈服务项目。 ②上海六院专家徐建广在为患者诊疗。 ③无陪护病房内,护理员为患者翻身。 ❶

本报记者 李玲玲 通讯员 陈丹红

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手术室内,上海六院专家徐建广教授团队在毫米级操作空间里精准施术,成功为患者完成寰枢椎复位,助其重获行走能力;几公里外的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和敏院区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100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正加紧建设这座即将崛起的医疗高地……

这两组画面,正是该院2025年上半年发展的生动缩影。从寰枢椎手术的精准突破,到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拔地而起,沪闽医疗合作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让“家门口的上海级诊疗”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这股向上的势头仍在延续。随着和敏院区年底竣工,一个辐射省内外、对接国际的创伤医疗高地将加速成型。当上海六院的技术积淀与晋江的改革活力深度交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宏伟蓝图正在这片热土上逐步转化为守护万千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

强学科塑品牌 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看好病

这场寰枢椎复位术的惊险场景,发生在6月下旬:一名35岁的车祸患者被紧急送入时,呼吸已出现微弱急促的迹象。检查显示,其寰枢椎(第一、第二颈椎)因剧烈撞击发生严重骨折脱位,移位的骨折块压迫着高位颈髓——这一部位一旦受损,轻则导致四肢瘫痪,重则引发呼吸中枢衰竭。

接到手术通知的徐建广教授第一时间带领医护团队启动应急预案。术中,显微镜下的操作空间仅有拇指大小,医生们需在避开密集神经和血管的同时,将错位的椎体精准复位。手术钳每移动一毫米,都伴随着神经损伤的高风险。经过两个小时的精细操作,手术圆满完成。术后仅两天,患者在颈托保护下下地行走。

这样的突破并非个例。上半年来,在徐建广教授名医工作室团队引领下,该院脊柱外科累计完成528台脊柱手术,推动上颈椎手术完整术前规划、UBE微创手术精准治疗等先进技术落地晋江,学科实力持续攀升,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医疗技术的辐射力还在延伸。上半年,一菲律宾华裔女子因严重脊柱畸形辗转多国求医无果,在这里实现术后重新站立;香港林先生被腰椎滑脱困扰多年,经该院微创手术后症状缓解。这些案例,正是沪闽合作模式下医疗技术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沪闽医疗合作的深度实践:自2021年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以来,上海六院通过同质化管理,派驻书记、副院长及数十名常驻专家,通过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从“上海方案”到“晋江实践”的无缝对接。如今,晋江本地医疗团队已能独立开展部分高难度手术,真正实现了上海六院“技术平移”。

数据显示,相比2020年,2024年该院门急诊量增长91.76%、住院量增长86.52%、三、四级手术量增长112.95%。此外,泉州市域外患者就诊量达45.86万人次,增长87.02%;境外人员就诊量达6911人次,增长206.45%。辐射范围持续扩大,患者覆盖全国23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和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正逐步立足福建、辐射东南沿海。

建高地优配置 软硬件筹备齐头并进

7月的陈埭镇晋东新区,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翻腾着滚滚热浪。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和敏院区建设现场,1000多名工人挥汗如雨,各环节工作正紧张有序推进。

“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按照上半年既定节点,主体结构已完成验收,室内电梯安装调试完毕,消防道路基层及景观样板段施工完成,景观施工全面展开,北广场主乔木也全部栽种完成。现在外立面幕墙施工已达90%,精装及净化交付样板通过验收,正全力推进大面批量隐蔽工程施工。我们就盼着早日完工,让这座医院尽快服务周边百姓。”该项目副经理郑义团指着眼前初具规模的建筑群说。

这座由安踏集团和敏基金会捐资20亿元兴建的医院,占地205亩、规划床位1000张。从2023年3月15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24年11月8日完成全面封顶,项目建设始终保持稳健节奏。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全部工程建设,2026年6月前具备开业条件。

在硬件加速成型的同时,设备采购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晋江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骨科特色、专综得当”的发展定位,医院正对照国内顶尖专科的设备配置标准,细致梳理和敏院区设备采购清单。

医疗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医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按下“快进键”。目前,已新招录356人、引进人才6人,累计选派175名临床及行政人员前往上海六院等上级医院进修。为了更好地招引高端人才,晋江制定出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名医”引进专项措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才专项资金实施方案》,积极对接骨科、急重症、康复、麻醉等领域的领军人才,为医院发展注入更强劲的专业力量。

“我们将持续深化与上海六院的合作,共同完善顶层设计和人员派驻机制,为和敏院区顺利运营筑牢坚实基础。”晋江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2026年6月顺利具备开业条件,正按照“工程交付—清单落地—院地企协同”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向着建设“福建第一、全国知名”的骨科目标稳步迈进。

暖人心优体验 多元化服务传递人文关怀

今年以来,在服务创新领域,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以“人文医疗”为核心,从患者需求出发,通过多元化举措构建有温度的诊疗环境。

“以前父亲住院全家轮流请假,现在有专业护理员24小时照顾,终于能安心工作了!”骨科二区患者家属张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无陪护”病房的民生价值。

对于这种服务模式的优势,该院护理部副主任陈川珍进一步解释:“过去,家属既要面临工作与陪护的时间冲突,又要承受护理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多方面困境。现在有了‘无陪护’病房,采用‘医疗护理+生活照护’双轨制,试点病区均配备经规范化培训的专业护理员,实行‘两班制’24小时轮岗。护理员负责生活照护、护士团队专注医疗护理,家属只需远程关注病情,切实解决了‘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难题。”

事实上,该院早在2022年就开始试行“无陪护”服务模式。今年,这项服务被纳入晋江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作为全市3家试点医院之一,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已有6个病区开展该项便民服务,今年累计有3577名患者受益。

在优化住院服务的同时,医院将人文关怀延伸至老年群体健康领域。今年来,医院启动老年人群认知功能评估工作,已为7198名老年人开展认知筛查;开展“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行动”,累计为703名患者实施免费手术。

不仅要治病,更要疗心。今年以来,医院精心构建的文化疗愈体系,如同一缕暖阳为患者带来心灵的慰藉。

走进该院综合门诊二楼候诊区,悠扬的钢琴旋律时常响起,吸引众多就诊市民驻足聆听。“没想到在医院还能听到现场版的音乐演奏,这种人文服务特别暖心!”来院就诊的张先生由衷称赞。

这项名为“琴音润心・医路和鸣”的音乐疗愈服务项目,是医院在人文医疗领域的创新实践。“音乐是跨越语言的疗愈力量。”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雷鸣介绍,它能舒缓患者的术前焦虑,缓解病痛带来的不适,也能为医护人员释放工作压力。为此,医院组建了由专业音乐治疗师指导的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公益演奏,让温暖的旋律流淌在诊疗全程。

从“无陪护”病房的贴心守护,到老年健康关怀的精准落地,再到音乐疗愈的心灵滋养,多元化服务共同勾勒出“人文医疗”的生动图景。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医院将持续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拓展服务边界、提升服务品质,让“有温度的医疗”惠及更多人,让每一次诊疗都充满关怀与温暖。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