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泥泞里的光

李钦苗(晋江第三实验小学桥南校区五年16班)

翻开高尔基的《童年》,我仿佛被带进了19世纪俄国底层生活的泥泞里。年幼的阿廖沙失去了父亲,不得不投奔外祖父家。等待他的,是外祖父的暴躁、舅舅们无休止的争斗,还有弥漫在空气里的贫穷与冷漠。这个家,像是被一层灰暗的阴云笼罩着。

在这片令人窒息的灰暗中,外祖母是唯一温暖的光。她那双粗糙的手,总能轻轻抚平阿廖沙心头的恐惧。多少个夜晚,她用娓娓道来的民间故事,在冰冷的现实中为阿廖沙编织出一个温暖的角落。即使自己遭受外祖父的打骂,她口中依然念叨着“上帝会保佑好人”。这份朴素的乐观与善良,像一颗最坚韧的种子,深深埋进了阿廖沙幼小的心灵,成为他抵御寒冷的力量。

外祖父曾是个有力气的纤夫,却被残酷的生活磨砺成了一个刻薄的老头。然而,当他偶尔谈起年轻时闯荡四方的经历,浑浊的眼中也会闪过奇异的光芒。这短暂的亮光提醒我们,他也曾是个鲜活的人,只是被无情的时代和内心的贪婪啃噬,最终变成了冰冷坚硬的石头。

整本书最打动我的,是阿廖沙对知识的渴望。在那昏暗的小阁楼里,他偷偷捧读的每一页书,都像为他推开了一扇小小的窗,让他得以窥见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广阔的世界。这份对“远方”的强烈向往,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成为他最终挣脱沉重枷锁的钥匙。

合上书页,那些具体的苦难细节或许会渐渐模糊,但阿廖沙身上那份在污浊中顽强生长的韧性,却异常清晰地留在了我心里。他就如同在泥泞深处挣扎着钻出的花朵,纵使环境艰难,依然努力向着阳光绽放。《童年》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对苦难的控诉,它更是一份有力的证明:只要心中保有那束不灭的光,即使在最深的泥泞里,生命也能迸发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指导老师 姚昀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