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犹忆笋脯肉

陈德进

说到笋脯肉,那绝对是一道别样胆战心惊的菜。

在闽南山乡人家,若有谁家小娃儿调皮捣蛋,招惹是非、贪玩好动、不肯学习什么的,大人就会情不自禁跳起来,冲娃儿大呼小叫:看来,是想“吃笋脯肉”了。

一般来说,识趣的娃,听闻这一声吼,要么跑得不见人影,要么乖乖就范、埋头苦干。而不识趣的,还在那边顶嘴扮怪、磨磨唧唧,就会被大人请“吃笋脯肉”。

这种“笋脯肉”,是一根三尺见长的竹鞭子,是待破开细瘦篾条的半成品。这样的竹鞭子,本来是要细细劈开,做成斗笠,用以遮风挡雨的。一旦大人急火攻心,一时间乱了方寸,那来不及躲的娃儿,轻点儿的被这样的竹鞭子抽了个皮青肉肿,而重些的,势必要被抽得鞭断皮裂。

让娃“吃笋脯肉”,含义自然是再浅显不过了。也就是通过竹鞭子,这样一个农家唾手可得的介质,家长把诸多的情绪、未了的心愿,一一敲入、鞭在孩子的肉身上、心灵里。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很多山乡人历来所信奉的家训教条,他们坚信“疼皮不疼骨”的道理。这样一来,请吃“笋脯肉”,也就成了很多山乡娃循规蹈矩的入门课程。

山乡地带,阔野绵远,山多树多竹也多。作为成熟的竹子身上,破下的小竹板,自然不能食用。而真正的笋脯,是竹子还没长开,还是竹笋的时候,就下手制作而成的。

就像山乡娃那样,那些竹子经打也经养。随便给块地盘,竹根节那么一插,春风一叫唤,竹骨节眼一下子就醒了,纷纷睁开眼、冒出芽,逐渐撑破地表,长出笋应有的模样。竹笋们会探头探脑,巴望着天空,一节比一节长得还要快,向上节节攀升、步步为营,没花上几年工夫,就可以长成一片不小的竹林来。

未待笋疯长成竹,山乡人就会及时出手,把将冒未冒的笋们给挖了上来,用来制作笋脯。竹笋若冒头还好,若不待冒头的话,有经验的山乡人,会根据竹丛的长势,摸探竹根的走势,判断竹笋隐藏的位置,再像管教那些调皮的山乡娃那样,一挖一个准、一逮一个着,一个个地盘出来。

挖得满满一堆笋来,山乡人总是就地剥笋壳、去笋根,用畚箕一头装笋壳、一头装笋心,扁担一横,挑着下山去。笋壳用来喂养圈子里那些翘首以盼的兔子们。而笋心则要经过一番削脚皮、滤清水后,再行大火蒸煮、负石压榨、暴晒烘干等流程,才能让曾经幼嫩的笋白变为老成的笋脯。

平日里,要炒上一份真正的笋脯肉。首先就要将笋脯浸泡到清水里头,最好花上那么一两天,让笋脯有足够的时间,再一次回到曾经的少年时代,再一次天真起来、饱满起来。

等到笋脯吃饱喝足水分,切条切丝随便,再和入切好的瘦肉片,或者五花肉条,拌到一起,入锅开炒,让笋与肉在锅中亲密重逢、你侬我侬。随之洋溢而起的笋脯肉滋味,势必是一种浸润着油香的竹丛味,是在青山绿水竹林间穿行的味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