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红亮 董严军
学习宝典: 文理各有妙招
昨日,由本报策划推出的“榜样零距离”2025高考晋江优秀小记者经验分享活动迎来两名特别的“老朋友”——季延中学学子丁锦河(物理方向696分)、养正中学学子林嫣然(历史方向683分),两人均曾于2016年加入本报小记者团。此次分享会吸引了多名小记者慕名前来“取经”,更有超千人次涌入直播间,聆听优秀学子的成长心得与学习之道。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他们的学习秘籍又是什么呢?本次直播,两名优秀学子围绕自己的选科分享了宝贵经验。
今年高考,丁锦河的成绩单十分亮眼,尤其是物理学科,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谈及物理学习,丁锦河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更偏向数学,不仅考查基础知识,还很侧重逻辑、计算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把握。”其中,稳固扎实的基础是关键,五个板块的知识都需要反复记忆和练习。对于大题,他习惯总结模型,从多角度分析题目,从而做出准确判断。审题时,他会圈画出关键条件信息,确保分析无误。他还提到,物理是一门讲究步骤的学科,解题时要尽量贴近课本,完善步骤。
作为历史方向的优秀学子,林嫣然将文科学习的突破口指向“选择题”。她分享了选择题的制胜技巧:总结典型错误类型、善用排除法、依据学科知识点精准判断,并建议通过选择题专练来针对性提升正确率。同时,她强调,背诵默写是必须拿到的基本分,不容有失;要注重日常积累,积累越丰厚,知识体系越完善,解题自然越顺畅,“下笔如有神”的状态便水到渠成。
面对学习压力,两位学霸各有妙招。林嫣然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到操场慢跑、聊天,也喜欢收集小植物、听音乐,享受独处时光。丁锦河则热爱跑步、打羽毛球,也享受放空独处或与老师畅聊学习之外的话题。
“备战高考,你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呢?”直播中,有小记者提问。对此,两人不约而同地把“心理建设”摆在了首位。林嫣然认为,某次考试失利并非结局,而是反思和总结的契机。她注重在复习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并做好笔记归纳总结;重视与家人、老师、朋友的沟通,以“储存能量”;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补充。“状态决定成绩。”丁锦河坦言,高三时期难免经历挫折和打击,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心理支撑,支撑自己不断反思、调整、总结,从而变得更强大,实现从容应考。
直播中,两名优秀学子还就“如何平衡学习和兴趣爱好”“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破解”等问题进行回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干货满满。
小记者生涯:
成长的珍贵基石
本次直播的特别之处在于两名嘉宾不仅是今年高考优秀学子,更是本报昔日小记者。2016年,分别就读陈埭花厅口小学和金井毓英中心小学的丁锦河、林嫣然同期加入本报小记者总团,成为一名小记者。回溯这段时光,两人均视其为成长道路上的一道风景线。
直播中,林嫣然笑着回忆了人生第一次采访的“糗事”:采访沙滩排球国家队运动员时,她紧张得在对方话还没说完之际,就把话筒收回来了。这次“不完美的采访体验”让她深刻认识到前期准备和临场发挥的重要性。丁锦河则对参加本报组织的现场作文比赛印象深刻,那些“新颖且紧跟热点潮流”的题目,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和即时应变能力。
当被问及小记者生涯的最大收获时,两人都提到了思维能力和勇气胆识的提升。林嫣然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采访前,在记者和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背景调研、人物了解、提纲拟定等准备工作,都在无形中培养了她的思考能力。通过小记者平台,让她得以“见识到很多大人物、大场合”,开阔了眼界,并实实在在地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及胆量。对此,丁锦河深表赞同。他表示,作为小记者的那几年,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小记者参与的各类采访、比赛、体验活动,成为他锤炼勇气和胆量的训练场,为日后应对各种挑战打下了基础。
作为曾经的“小记者”、如今的“榜样”,在直播尾声,两名优秀学子还为所有小记者送上美好祝福。林嫣然鼓励小记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路繁花一路歌。丁锦河寄语小记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对世界的热忱、与人交往的勇气、审慎的思考,应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投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