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统筹险能替代车险吗?

低价诱惑背后还须擦亮双眼

“听说统筹险保费比车险便宜一半,这是真的吗?出了事故真能赔吗?”近日,车主陈先生在购买车险时,被推荐“机动车辆安全统筹险”(以下简称“统筹险”),其低廉的价格和“高保额”承诺让不少人心动。然而,记者发现,这类统筹险并非正规保险,一旦发生事故,车主可能面临理赔无门、自掏腰包的困境。业内人士提醒:统筹险不等同于车险,消费者需认清本质,切勿因贪便宜掉入陷阱。

车主理赔却遭“闭门羹”

去年7月,某网约车司机袁先生驾驶电动汽车与一辆摩托车发生碰撞,交警认定双方负同等责任。事故发生后,袁先生第一时间联系向其销售统筹险的公司,要求理赔车辆维修费及对方摩托车的损失,但对方以“需审核材料”“流程复杂”为由拖延,最终直接失联。无奈之下,袁先生只能自掏腰包支付了2.3万元维修费。

袁先生回忆,他在微信上认识了一名自称“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张某。张某向他推荐了一款统筹险,称“保费比商业险低40%,保额高达200万元,理赔流程和车险一样”。袁先生因从事网约车服务,车辆保费较高,便动了心。在张某的引导下,他通过线上链接支付了3000元保费,收到一份名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单》的电子文件,上面标注了统筹责任限额为200万元,但未提及“保险”字样。

“当时我以为这就是车险,直到出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袁先生懊悔地说。事故发生后,他多次联系该公司处理理赔事宜无果,只能自行支付其汽车修理费及胡某摩托车的修理费。

统筹险并非车险

袁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网约车、货车等营运车辆数量激增,部分车主因保费压力转向购买统筹险,但这类产品实则暗藏风险。

据了解,统筹险最初是交通运输企业为内部车辆设立的互助保障机制,由企业收取统筹费用,用于成员车辆发生事故时的互助赔付。然而,近年来,大量第三方公司以“安全统筹服务公司”名义面向社会销售统筹险,承诺“低保费、高保额”,甚至模仿保险合同格式,误导消费者。

统筹险与车险有着本质区别。其一,监管主体不同。正规车险由持牌保险公司经营,受有关部门严格监管,需满足注册资本、偿付能力等要求;而统筹公司则无监管资质,资金池管理混乱,赔付能力无保障。其二,合同性质不同。车险合同受保险法保护,明确约定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统筹单则属于“互助协议”,不受保险法约束,消费者维权困难;其三,赔付风险不同。保险公司需提取责任准备金,确保赔付能力;统筹公司缺乏资金监管,可能因资金链断裂导致车主无法获赔。

针对统筹险乱象,保险人士提醒消费者,销售车辆统筹险的公司并非保险公司,注册时也无须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其一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每位成员缴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与保险公司相比,此类公司的风险补偿能力及资金安全性较低,消费者面临理赔难度大、统筹公司跑路风险高、不受政府监管等多重风险。建议消费者购买车险时要客观认识购买机动车辆安全统筹险的风险,警惕“高仿保险”,切勿贪图便宜、因小失大。广大车主如有保险需求,请向具有合法经营车险业务资格的保险机构投保机动车辆交强险和商业保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