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我国多地正式进入“高温高湿”的三伏天阶段。晋江市中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张滢坦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醒,此时人体易受暑热、湿邪侵袭,需从饮食、起居、情志等多方面科学调养,以预防疾病、保障健康。
健脾祛湿防病从口入
小暑时节,南方地区气温攀升、湿度增大,形成“高温焖蒸”效应。张滢坦指出,饮食调养需遵循“清热化湿、健脾养心”原则,建议多食用性味偏寒凉或健脾的食物。
寒凉食物需适量:西瓜、苦瓜、黄瓜、冬瓜等可清热解暑,其中西瓜被誉为“天然白虎汤”,能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张滢坦强调,冷饮过量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建议以温开水、淡盐水或绿茶、菊花茶替代。
健脾食物助祛湿:薏仁、山药、陈皮等可改善湿邪困脾症状。例如,薏仁粥能利水渗湿,山药炖汤可补脾益气。张滢坦特别提醒,需避免过食生冷,以防寒湿加重,引发腹胀、乏力等问题。
采访中,张滢坦分享了一则典型案例。52岁的晋江市民王女士因连续一周饮用冰镇饮料,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经张滢坦诊断为寒湿困脾,建议其停用冷饮,改饮姜枣茶,并食用山药薏仁粥。三日后,王女士症状明显缓解。张滢坦表示,此类案例在小暑节气较为常见,科学饮食调养是关键。
科学防暑护阳气
小暑后白昼延长,人体阳气外浮,易出汗耗气。张滢坦强调,需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同时注意科学防暑降温。
作息调整养阴补阳,具体该怎么做?张滢坦表示,建议晚睡早起,但晚睡不晚于23点,早起不早于6点,中午可小憩20~30分钟,即“子午觉”,以养阴补阳。张滢坦指出,充足的睡眠能增强免疫力,帮助人体抵御暑热侵袭。
此外,张滢坦建议,防暑降温需适度。外出需戴遮阳帽、穿透气衣物,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使用空调时,温度控制在26℃~27℃,避免直吹身体,并定期开窗通风,预防“空调病”。张滢坦提醒,空调房内可放置一盆清水,以增加湿度,缓解干燥不适。
运动适度,微汗为宜。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20~30分钟,以微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正气。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可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张滢坦补充,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中暑前兆,应立即停止运动,转移至阴凉处休息。此外,夏季心火易旺,需保持心境平和。张滢坦建议,可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若出现烦躁、失眠等症状,可按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或劳宫穴(手掌心),以清心安神。
张滢坦总结,小暑养生需清补结合、动静相宜,通过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科学防暑,可有效应对高温挑战,为三伏天打下健康基础。他呼吁市民关注自身健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平安度过暑热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