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孩子们即将迎来漫长的暑假时光,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少家长开始头疼:一放假孩子开始放飞自我,不是玩平板、看电视,就是拿着手机看个没完。家长常常因为这个问题,和孩子产生矛盾。对此,家长该如何避免孩子在假期里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热议:
孩子看手机“上瘾”
提到这个话题,不少家长深有感触。“前段时间学校体检,我才发现孩子的远视储备远远不足。平时,如果和朋友一起出去聚餐或游玩,孩子经常提‘看手机’的要求,在外面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我就拿手机当成‘哄娃神器’。现在孩子渐渐看手机‘上瘾’,还会经常让我给他看手机。”家长王女士懊恼地说道。
“我其实还蛮排斥用手机打发孩子的。但是如果跟朋友聚餐,其他的孩子都拿着手机在看,我们家娃就没人陪他玩,最后也会凑过去一起看。”家住奥林春天的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孩子一无聊就想玩电子产品,家长如果严格禁止孩子碰手机,也会时常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甚至以“亲子战争”收场。
相较部分家庭“严防死守”电子产品的情况,有些家庭会宽松一些。“我平时会用平板让孩子练习围棋和英语,有时候如果比较忙,也会让孩子用手机自己听故事。大部分时间孩子还是比较自觉的,我们大人很少会在孩子面前刷短视频、玩手机等。”市民林女士认为,家长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家长要改善的其实是亲子间的相处方式,以及孩子对待电子产品的方式。
建议:
帮孩子把好“使用关”
在这个假期里,家长该如何让孩子更加健康、安全地和各类电子产品打交道呢?首先,家长要意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游戏、刷短视频,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假期里,利用长时间的亲子居家时光,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多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打发其想“玩手机”的心思,让孩子逐步放下手机。
此外,还要和孩子一起制定“用电子产品公约”,逐渐减少手机的使用。同时,教孩子正确和安全地使用电子产品。比如,看手机的用眼距离不能少于50厘米,连续看屏幕不能超过20分钟;不能在昏暗、摇晃的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一定危害;在手机充电或过热时不能看,以免发生爆炸等危险情况;不能把账号密码告诉别人,不刷指纹、刷脸,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等。
当电子产品成为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建议家长和孩子多沟通,借助电子产品开阔孩子视野。与此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把好内容关,不看暴力、恐怖、涉黄的图片和视频,注意孩子的心理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