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国笠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型已进入关键阶段。近日,百强县(市)青年企业家交流会在晋江举行,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李洋受邀作主题为“全球市场练兵: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演讲。他表示,当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不能再局限于产能输出与商品贸易,必须构建“技术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双轮驱动模式,同时警惕地缘政治与市场认知的双重挑战,实现从制造到影响力出海的升维。
演讲伊始,李洋以电影《哪吒2》和近期火遍国内外的泡泡玛特手办“labulabu”为切入口,揭示中国品牌出海的深层逻辑。
“当哪吒‘逆天改命’的精神与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注重自我价值、提倡个体自由和平等的精神相契合;当盲盒潮玩用无国界符号触动年轻人的情绪价值,这意味着中国品牌开始掌握文化解码能力。”李洋认为,中国动画产业的技术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根基于游戏行业多年积累的渲染引擎、动作捕捉等方面优势,“我国的游戏特效早已达到电影级水准,这种技术溢出效应让中国动画实现弯道超车。”
泡泡玛特的全球化路径更具启示意义。“‘北欧精灵’IP没有明星代言、不依赖语言叙事,却能用‘收集欲+随机性’的玩法征服欧美消费者。”李洋表示,这种超越性价比的情绪价值输出,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摆脱“廉价商品”标签,转向高附加值的精神共鸣。
面对东南亚市场饱和、欧美贸易壁垒高企的现实,李洋将目光投向中东市场。“在迪拜机场日均20万的客流中,有30%是跨国商务人士,是测试品牌全球化的天然实验室。”此外,李洋观察到,在阿联酋,中国品牌正以“技术解决方案商”的身份打开新市场,“中东市场的价值不仅在于人均GDP超3万美元的消费力,更在于其‘地缘跳板’功能。”
尽管新兴市场仍有空间,但企业依然面临多重挑战。为此,李洋表示,企业发展应有三重破局思路:一是市场多元化,除了欧美市场,同步扩大中东、拉美等区域合作;二是寻求前人经验,参考日本“质量出海”、美国“生态出海”、印度“文化融合”等经验;三要加强品牌建设,构建完整商业生态。
“品牌出海不能单兵作战,需要物流、支付、法务等配套体系协同。”李洋以可口可乐为例进行解析,“可口可乐于1980年进入中国市场。彼时,他们带来了广告公司、咨询机构,甚至律师事务所,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生态。”
此外,李洋还提出“动能+势能”协同模型。其中,动能为短期爆发力,企业可借助短视频、社交、电商平台等,利用流量热点创造差异化内容,实现“爆款出圈”;势能在于塑造长期价值感,要通过价值观输出建立品牌高度,可深入体育、文化、环保等全球共识认知体系,建立文化认同、品牌价值认同。
“在产品同质化时代,必须学会用世界语言讲故事。”李洋建议,企业在产品和供应链优势的前提下,要学会传播品牌、说好故事,放大中国在互联网、电商等领域的数字化、营销的经验,加速对全球市场的品牌布局,实现从制造到品牌影响力的出海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