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篇

晋江科创新区:

打造产教融合强磁场 激活区域发展新引擎

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

泉州装备中心内,科研人员正在操作机器人。

本报记者 林伊婷 秦越 董严军

昨日,在晋江市科创新区核心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项目施工现场,建筑工人分散在室内外各工点加紧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据悉,该项目一期工程整体力争于今年年底建成投用。

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项目建设的加速推进,一个“科、教、产、城、文”融合发展的科创新区逐步成形起势。

深化校地合作 汇聚新质生产力“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晋江市委、市政府不断释放引力与活力,以“一廊两区多平台”重塑科创版图,推动校地深入合作、“政产学研用”深度对接,积极打造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枢纽。

据了解,科创新区是晋江打造“一廊两区多平台”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科创新区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泉州装备中心”)、三创园等为核心,充分整合周边相关园区及独特文化资源,力争将科创新区建设成集人才培养、科创培育、产城融合的“两新”示范区,打造福建“中关村”,建设国家级科创融合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在晋江市科创新区,几幢科技感十足的红白相间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泉州装备中心。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与福建省人民政府深化科技合作协议框架内,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共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此落子。

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落户晋江后,泉州装备中心先后从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一流工科院校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引进团队带头人及科研骨干。截至2025年4月,各类人员共计450余人,其中博硕人才(含培育)占比超80%,共有200余人次入选国家、中国科学院、福建省和地方等各类人才计划。

安踏的“人工骨骼”篮球鞋、盼盼食品的高原运输环境综合模拟系统、海纳机械的吸水材料分布检测系统、晋工机械的智能凿岩劈裂一体机……十多年间,聚焦泉州、晋江产业及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一批核心技术成果、硬核科技产品从泉州装备中心诞生,飞向广阔市场。

“目前,泉州装备中心已有安踏、恒安、361°、柒牌、盼盼等合作企业近500家,围绕高端装备、纺织鞋服、新能源等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推出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并实现转化应用,充分赋能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泉州装备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巧平说。

创新成果加快转化落地的背后,是泉州装备中心快速发展的缩影。而作为晋江的“老友”,泉州装备中心与晋江的校地合作之路也在不断拓宽。

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泉州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晋江市人民政府签署四方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该学院采取“边基建、边招生、边科研、边教学”模式推进各项工作,于202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并依托泉州装备中心进行培养。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秉承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的发展特色,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定位。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点,学院已累计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0多名。

陈巧平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和泉州装备中心作为科创新区的核心建设内容,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持续输出优质创新资源和发展动能,将有利于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项目和企业、机构入驻科创新区,不断优化区域人才和创新生态,赋能晋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校兴城优产 实现高校与新区“双向奔赴”

校因城而立,城因校而盛。

眼下,途经晋江世纪大道双创走廊,可见一所既具有科教创新元素,又融入当地文脉的现代化校园正拔地而起,这就是晋江市着力打造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据悉,该项目设计工作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领衔团队承接,做到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

近日,记者探访项目现场看到,该项目一期工程的科研楼、综合楼、体育馆、宿舍楼等建筑主体已全部封顶,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内外装修,力争年底建成交付使用。

“作为省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项目计划总投资27.29亿元,规划面积445亩,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16.8万平方米的建筑涵盖教学、科研、生活全链条设施;二期7万平方米将重点打造省级实验室、高校科创园及中试空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试验田’。”科创新区项目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晋江将以“交钥匙工程”形式供校方免费试用。

高校代表着年轻、活力。伴随着一批批研究生来到晋江学习、生活,科创新区这座本就年轻的“新城”,将更具“年轻态”,更显潜力与活力。

科创新区项目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紧靠大学,兴业富民。纵览国内大学城的建设发展和晋江其他镇街大学的入驻办学,通过“产学研”和“产城人”融合,对周边群众的收入和房产价值总体呈正向拉动作用,尤其在就业、创业和房产租赁买卖、资产增值等方面。目前,科创新区被征迁群众正在回迁,下半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又将建成投用,区域更具“教育+经济”双重资源,未来,产业导入极大可能提升区域房产附加值,进一步吸引投资者投资兴业、居住者安居乐业。

毗邻名校,寸土寸金。曾经的工业腹地,即将化身创新热土。这里不仅承载着晋江产业升级的雄心,更寄托着“以校兴城优产”的愿景。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泉州)项目临近收官,周边教育配套投用、安置房交付、路网拓宽、文旅商业配套提升,一座“科、教、产、城、文”融合发展的活力新城呼之欲出。

风起闽南,潮涌晋江!今日的晋江,正以科创新区为支点,撬动“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跃迁。让我们共同期待,一场高校与新区的“双向奔赴”,共绘人才近悦远来、技术奔涌成潮、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