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保险知识了解不足的弱点,通过伪造保单、冒充保险公司等手段实施诈骗,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多地金融监管局就此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市民警惕虚假保单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骗局频现
近期,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保险合同实施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这些诈骗手段主要包括“无中生有”和“偷梁换柱”两种方式。
“无中生有”型诈骗,是指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伪造与真实保单高度相似的“保单”,并通过各种渠道诱骗消费者进行投保。这些“假保单”在保险公司系统内根本不存在,消费者一旦上当受骗,不仅会遭受直接财产损失,还无法获得相应的风险保障。
而“偷梁换柱”型诈骗则更为隐蔽。不法分子不仅“抄袭”真实保单的体例、样式和内容,还套用真实保单的保单号码等信息,使得保单看似“可查”。然而,仔细核对后会发现,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障范围等关键信息与实际情况均不一致。这种诈骗手段让消费者在发现被骗时往往为时已晚。
特征明显
虚假保单骗局虽然手段多样,但并非无迹可寻。以下几个明显特征,广大消费者须尤为留意。首先,投保保费支付方式异常。不法分子往往要求消费者将保险费预先转账至其个人账户或其他公司账户,并承诺由其代为向保险机构缴纳。然而,这些不法分子往往无法向消费者提供正规的保险发票等支付凭证,一旦消费者发现被骗,很难追回损失。
其次,服务场景与正常业务场景大相径庭。不法分子无法通过保险机构的营业网点、官方App等正规渠道开展营销推介。当理赔等保全事项发生时,他们往往会以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将材料交由其办理,阻止消费者直接向官方渠道反映。
最后,意健险、团体险等险种更易被冒用。由于意外、住院医疗等险种保障期限较短、保费较低,消费者容易遗忘;而企业团体保险的被保人名单变动频繁,容易被钻空子“多收少投”。因此,不法分子往往以这些险种为行骗对象,利用消费者的疏忽大意实施诈骗。
注意防范
面对虚假保单骗局的威胁,广大消费者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核验资质,确保销售渠道正规。在保险消费前,消费者应要求保险销售人员出示工作证、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明其从业资质的材料,并要求提供发行该产品的保险公司完整名称及相关金融许可材料。同时,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前往销售人员的办公场所、营业网点进行实地考察,从营业环境等方面辅助判断其资质情况。
查询真伪,避免上当受骗。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许可证信息查询”模块,查询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许可证情况,辨别相关企业是否真正拥有保险经营资质。投保后,真实的意外险、健康险、车险等保险产品的保单信息可通过“金事通”App查询;团体保单的承保情况可以在承保公司官网或者客服电话查询。消费者应切记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获取保险服务,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在正规金融机构销售渠道以外的页面随意提供个人重要信息,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学习知识,增强风险辨别能力。消费者还应积极学习金融保险知识,养成良好保险消费习惯。在投保环节,应充分核验信息、确保真实承保;投保后,应仔细阅读合同文本,充分了解保障内容。对于团体保单,还需特别关注投保人、被保险人情况是否一致。同时,消费者应坚持通过正规渠道缴纳保费,不要把保险费交给保险机构以外的个人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