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聆听陈紫峰

徐建平

因有一个校区办在晋江明代大儒、有“泉州第一通”之称的陈紫峰出生地,那天,借学校建设“紫峰图书馆”的契机,我踏上了心心念念已久的探访陈紫峰故居之路。

晋江市陈埭镇涵口村大中路8号,陈紫峰纪念馆外观和普通的闽南建筑没有区别。但推开大门的瞬间,我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纹路。明代的风穿堂而过,那几张悬在梁柱间的蛛网,是不是当年陈先生批注经籍时遗落的思绪?墙上闽南独特的“出砖入石”肌理里,分明嵌着《易》卦的爻变;高翘的燕尾脊,无声地诉说着朱子理学的精微;而垂落的瓦当,却悄悄地滴落晋江的潮声。

走进天井,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碑刻,讲述着厚重的前尘往事。脚下的青石板上,凝固着时光的跫音。那些被海风浸染的砖雕会呼吸,将五百年前某个清晨,折叠成门前垂落蓝色的布帘。角落里有一个注满清水的陶瓷大缸,我窥见经年的青苔在波影中摇曳,恍若望见陈先生正掬水研墨疾书。他的《四书浅说》原是咸涩的海风与清甜的井水调和的产物,否则又怎会在字句转折处,既藏着山岩的棱角,又泛着海浪的粼光?“紫峰先生”的尊号,源于他对理学的执着追求。他像一座山峰,巍然屹立在明代理学的天地间。理学在他的努力中焕发新机,他注解的《易本义》等书籍,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纪念馆里陈列的书法拓片和古籍旧书,在暮色中渐次苏醒。那些泛黄的书页上,墨迹虽已褪色,智慧的光芒却历久弥新。梁柱上的裂纹如同先生额头的皱纹,木凳犹在,板面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仿佛看见先生端坐于此,与弟子们论道讲学。那些在月洞门下辩论的夜晚,先生的白袍沾满海风的辽远,永远定格在他的思想的汪洋里,熠熠生辉。

张瑞图题写的“紫峰陈先生祠”高悬正中,每一笔有力的顿挫都似乎在叩问:当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载走闽南的瓷器时,可曾想过船舱里还压着几卷未及刊刻的理学手稿?那些被海雾浸润的批注,终究在槟榔树与番石榴的根系间,长成了另一种形态的刺桐花。

穿行在古厝间,孩童银铃般的笑声充盈全屋,这是旁边幼儿园的小朋友放学了。我突然惊觉:理学从来不是僵冷的碑文,而是溪畔芦苇年年重生的根系,是月光在燕尾脊上反复演绎的草书,每一笔都是难以道尽的微言大义。真正的传承从不在古朴的展柜里,而在某个父母亲牵着孩子说“这是咱们祖辈读书人住的地方”时,掌心传递的温度里。

暮色渐起,我触摸到一块被磨圆的柱础。石缝里渗出的不只是湿润的苔藓,更有某种超越时空的震颤——那是陈先生在月光下推演《太极图说》时,衣袖扫过青石板的轻响,混着当代少年踩着滑板掠过古厝群的声浪。

夜色依旧裹挟着陈先生笔锋里的墨韵,越来越浓,如同那些未被商业标签驯服的文化基因,终将在某个黎明重新攀上燕尾脊,凝成新的露水——真正的文脉不在碑刻里,而在檐角悬挂的铜铃声中。那些被潮声磨砺过的回响,至今仍在教人辨认先生笔锋里的海盐味。

离开时回望,纪念馆边上刚建好的“紫峰里”霓虹初上,方兴未艾的商业街正与红砖厝群落展开一场静默的对话。檐角铜铃突然迎风而鸣,恍惚间竟辨不清是明代的海风在摇铃,还是今人的招牌声在共振。

“发愤三年,须是不炉不扇;把持一敬,莫教愧影愧衾”——时光不语,紫峰巍峨,真正的学者就像这月光里的先生,虽已远去,却永远照亮后人的路,让人沉思、给人启迪……

(作者系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