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五里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状元吴鲁与“岳飞砚”

何况

纪念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位状元吴鲁18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日前在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启幕。我应邀出席启动仪式,顺便参观了保存完好的状元第、故居与书房,最后走进吴鲁后裔筹资兴建的吴鲁世家博物馆,一窥状元一生的“学业、事业、术业、德业”。

引领我们参观的业余讲解员是当地一位身材壮实的中学老师,自称是吴鲁文化的爱好者。据他声情并茂的介绍,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老迟、白华庵主,福建泉州南门外钱头(今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人,5岁起从师学习,大器晚成,清光绪十六年(1890)46岁时高中庚子恩科状元,是继明代庄际昌状元之后近300年晋江腾空而起的又一位状元,也是科举时代福建最后一位状元。

馆内参观的人很多,声音嘈杂,嗡嗡回响,以至于中学老师的讲解传到我耳里时,有些仿佛半途被截留过,显得高高低低、断断续续。突然,他指着一个玻璃展柜,提高声调说:

“岳飞的‘正气砚’!”

我大吃一惊,以为下落不明久矣的“正气砚”重现人间,于是不管不顾地拨开人群,急切地挤到玻璃柜前想看个究竟,结果却大失所望:仿的!

岳飞的“正气砚”与我老家婺源有关,也与吴鲁有关。

话说当年岳飞追讨叛将李成到婺源,留下许多故事,新编《婺源县志》对此有记:“宋绍兴元年(1131),岳鄂王讨李成经过婺源。路过江湾时,村人江致恭随军任幕僚,并捐家财助军饷;经过鹤溪,驻兵在万贯洲;到甲路,题咏花桥诗和齐山翠微亭诗;并经灵岩洞一游,留有‘岳飞过此’刻墨和‘观山’石刻。”

史载岳飞进入婺源带了七八千人的部队。

岳家军曾在江湾停留。江湾是婺源地区的东大门,也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水陆交通的要道,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物产丰富,“江湾雪梨”久负盛名,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中的白色。善良的江湾人看到岳家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感佩之余主动捐资助饷,报名参军。村中富户江致恭知道岳飞爱砚台,不仅捐钱捐粮,还把家藏的一方歙砚、一方端砚送给岳飞。

岳飞生前常用江致恭送的那方端砚,并在其背镌刻八字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岳飞遇害百年后,南宋末年,著名诗人谢枋得收藏了“岳飞砚”,并在其铭文上刻一小记:“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后来谢枋得把“岳飞砚”寄赠因得罪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而遭贬斥的文天祥。文天祥得砚后,运刀镌跋于铭文之侧:“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而勿失,道自全。”谢枋得坚不仕元,在法源寺绝食而亡;文天祥写下《正气歌》,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从容就义。

此后,这方“岳飞砚”不知流落何方,直到清康熙年间重又现身,被吏部尚书宋漫堂所得。宋漫堂任江苏巡抚时曾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他深知此砚价值所在,特以“正气砚”名之。这方“岳飞砚”从此被称为“正气砚”。

宋漫堂谢世一百多年后的1894年9月某日,安徽学政吴鲁偶逛古玩店,眼睛被一块黑乎乎的石头所吸引。出于文人的习惯,看到石头上有模糊的小字,便用衣服擦了擦。这一擦不要紧,吴鲁当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停朝那块石头行大礼,把店里的人吓了一跳!

原来这就是岳飞的“正气砚”。

吴鲁幸得此砚,欣然以“正气研斋”名书室,并作《正气砚题记》:“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之铭,旁镌文信之跋,上镌谢叠山先生记。三公皆宋室孤忠,得乾坤之正气者也。旧藏漫堂先生家,因名之曰‘正气砚’。甲午秋,余得之皖南,如获至宝。”

上文所记“岳忠武”是岳飞的谥号,“文信”是文天祥的别名,“谢叠山”是谢枋得的号。从此,“正气砚”与这位愤而写下《百哀诗》的吴状元朝夕相伴。吴鲁病重弥留之际,将砚传给儿子吴钟善保管,并嘱其秘不示人,代代相传。吴钟善谨遵父命,将自己的书室更名为“守砚庵”,并在砚面镌上“守砚斋”三字,以示虔敬和守砚的决心。他特作《守砚庵记》,并吟成《岳忠武公砚》长诗一首。诗文见于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台湾古籍丛编》第十辑所收吴钟善《守砚庵诗文集》。今天读来,仍为古人情怀所折服。

吴钟善信守对父亲的承诺,把“正气砚”完整传给了下一代。但1966年后,吴氏家中岳飞“正气砚”下落不明,至今杳无踪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