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伊婧(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5班)
泉州——我的家乡,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它的交通蝶变史就像一部精彩绝伦、催人奋进的电影,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心潮澎湃。
从家门口的世纪大道,再到沿海大通道,经过晋江大桥再通往泉州大干道,抑或是刺桐大桥再到田安大桥,我不禁好奇,爷爷那个年代的交通会像如今这般便利吗?我拉来爷爷寻找答案。爷爷微眯着眼睛娓娓道来,我眼前是另外一番情景:曲折蜿蜒的黄土路,太阳一晒仿佛变成吱吱冒烟的铁板;风一吹尘土飞扬,一不小心还迷了眼睛;更糟的是遇到下雨天,黄土路瞬间成了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黄泥道,我仿佛看到爷爷背着书包,扛着扁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通往学校小路上的背影。“爷爷,您那个时候没有轿车可以坐吗?”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傻丫头,那个时候穷,这些交通工具想都不敢想。”听了爷爷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爸爸接过话题,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爸爸小时候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吗?”我百思不得其解,央求爸爸给点提示。爸爸卖了个关子,只说了“飞机”二字。我恍然大悟,“是咱们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吗?”爸爸拍着大腿说,“不错,答对了一半!我最骄傲的事情便是曾经给咱们晋江的机场捐钱了,虽然只有2块钱!”我瞪大了眼睛,细听爸爸讲起那时的故事:那是1992年,晋江全市上下乃至海内外掀起了“人人为建设机场做贡献”的热潮,涓涓细流,积少成多,家门口的机场就这么“拼”了出来。我很不解,“为什么非得建这么一个机场呢?”爸爸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说,“因为我们想念海外的亲人们,他们也想念我们,他们很想回来泉州看看家乡的变化有多大!你也应该去亲眼看看家乡的交通变化!”
于是,我迫不及待向妈妈请求周末体验一次短途动车,妈妈欣然答应。我和妈妈拿出手机,点开App,一眨眼已经成功购买了泉州南站至厦门站的高铁车票。周末很快就到了,一大早,我们就从家里出发,小车很快开上了前往泉州南站的专属通道,一个转弯,崭新的泉州南站屹立眼前;拿出身份证,顺利进站上车,动车在轨道上高速且平稳地前行,窗外是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一座座高低错落的高架桥。此番景象和爷爷口中的过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交通,真便利,这样的生活,真好!”我忍不住向妈妈轻声说道。妈妈微微一笑,说到“那你说说,未来会不会更好?”“会的,会的,我前几天还看新闻上说,我们要挖一条跨江隧道呢,以后我们就可以从地上钻到海底了,像孙悟空一样上天入地啦!”
指导老师 施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