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花甲传承人指尖绽放风采

泉州“簪花围” 陈埭“粗脚头”

本报记者 黄海莲 陈巧玲

这两年,泉州的“簪花围”火爆全网。提及“簪花围”,多数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蟳埔村的画面。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簪花围”并非蟳埔所独有。在泉州众多海滨村庄,妇女们同样会梳起簪花围这种圆髻,当地俗称“粗脚头”。在咱厝陈埭、金井、深沪一带,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粗脚头”一直是当地妇女的主要髮型。如今,尽管“粗脚头”已不再是日常髮型的选择,但仍有不少阿姨保留着这门梳头手艺,咱厝陈埭海尾村的陈丽珍便是其中一位传承者。

元宵节刚过,陈丽珍的侄孙女陈昕即将前往西安求学。小姑娘满心期待,缠着姑婆陈丽珍为她梳一次“粗脚头”,希望在出发前能拍摄一组美美的“簪花围”照片。为此,陈丽珍特意提前一天前往钟楼,精心挑选了鲜花串,又翻找出梳头工具与髮饰,满心欢喜地说道:“年轻人喜欢我给她梳‘粗脚头’,我心里特别高兴。”

“粗脚头”髮饰

纯金打造的传承

陈丽珍今年67岁,是土生土长的海尾人。她笑着回忆道:“我出生在海尾村,后来又嫁在这里,从小就看着奶奶、妈妈和村里的妇女们梳‘粗脚头’,觉得特别好看。妈妈梳头时,我总会在一旁仔细观看,模仿她的动作,就这样学会了这门手艺。这手艺啊,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海尾村坐落于晋江入海口南岸,与蟳埔村隔岸相望。如今,蟳埔“簪花围”声名远扬。相比之下,“粗脚头” 的知名度稍显逊色,可实际上二者并无本质区别。早在2007年,“粗脚头”便被列入首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记载,“粗脚头妇女髮式的造型主要分佈在古泉州城的四郊,东至洛阳、蟳埔,南至陈埭、青阳、金井、深沪,西至丰州,北至双阳等地。由于特定的劳动形式和生活环境,这一髮式通过母教女、婆传媳的方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至于为何如此美丽的髮型会被称作“粗脚头”,据说这与古代缠足习俗有关。居住在泉州四郊,尤其是海滨地区的妇女,不仅要承担家务农活,还要从事与男子相同强度的体力劳动,因而需要一双健康有力的“粗脚”。她们也因此被称为“粗脚氏”,而“粗脚氏”所梳的簪花圆髻便顺理成章地被叫作“粗脚头”。

“小时候都是大人帮忙梳,20岁之后我就开始自己梳‘粗脚头’了。后来因为剪了短髮,就没再梳过。” 陈丽珍一边向记者讲述着“粗脚头”的过往,一边走到屋后,剪下几片芦荟。她笑着介绍:“这芦荟可是梳头必备的‘髮油’。过去和现在梳‘粗脚头’的方法大致相同,只不过以前用的是‘粘木’浸水制成的髮油,家家户户都有一碗。如今‘粘木’不好找了,用芦荟替代,效果一样好,芦荟汁黏黏的,能让头髮更加顺滑,盘好的髮髻也不容易松散。”

只见陈丽珍熟练地将芦荟汁涂抹在陈昕的长髮上,拿起一把小巧的梳子仔细梳理。梳好头髮后,她将陈昕的长髮在脑后盘成圆形髮髻,随后取出一个金“髻塞”,稳稳地将圆髻固定住。接着,她把精心挑选的鲜花串环绕在圆髻周围,再依次插上篦、钗、插对等金银饰品,进一步加固髮髻。

“这个‘髻塞’是我妈妈的,这把梳子是我外婆传给妈妈,妈妈又留给我的。”陈丽珍一边为陈昕簪花,一边深情地介绍着这些髮饰的来历。这是一套纯金打造的髮饰,髻塞、篦、钗、插对,每一件都小巧精致、工艺精湛。陈丽珍拿起梳子,说道:“你看这把梳子,是玳瑁镶嵌黄金制成的,都是奶奶和妈妈传下来的宝贝。在过去,家境稍好的人家都会给女儿准备一套‘粗脚头’髮饰作为嫁妆。”

根据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资料记载,“粗脚头”以精加工的金、银头饰为主,搭配簪时花、花围等作为点缀,是泉州四郊女性特有的髮式。在梳妆过程中,离不开三种主要头饰:“髻塞”(银或银镏金材质)、“银簪”(俗称“骨搁”)和“搁股”。它们共同塑造出“粗脚头”的独特造型。这种装扮分为简妆或便妆、浓妆或盛妆等不同风格。梳好的头髻,左右两侧还会插上簪、钗、钹、搁股、小角梳等各种金(银)饰品。陈丽珍介绍道:“有这些髮饰搭配起来,整个髮型才更加好看。要是只有‘髻塞’,看上去头髮就会显得黑乎乎的。有的人还会佩戴更多髮饰,把整个头都装点得满满的。”她还特别指出,髻塞是“粗脚头”与如今蟳埔“簪花围”的一处明显区别,“蟳埔那边的髮髻通常是用一根象牙筷固定,而我们则是用骨搁加髻塞来固定。”

簪花上头 传统中的讲究

经过半个小时的精心梳理,一个古朴而美丽的“粗脚头”呈现在众人眼前。陈昕的头上环绕着鲜花,隐隐散发着清幽的香气。陈丽珍选用了红色玫瑰花、黄菊、白色康乃馨,这些花朵均由花骨朵串成串,再巧妙地围在头髻上。她解释道:“花骨朵的花期更长,而且会慢慢盛开,释放出迷人的香味。”簪花所用的花围种类繁多,通常会根据当季的花卉品种来决定。

“梳头用的生花(鲜花)要根据季节来选择,不同季节适合用不同的花。像含笑花、茉莉花、玉兰花、黄菊花、粗糠花(千日红)、素馨花等,都是比较常用的。”陈丽珍回忆起小时候,常常帮妈妈採摘花朵,后来自己也会去採摘。不过如今,鲜花大多需要购买。“过去,农村里含笑花、粗糠花种得比较多,茉莉花、菊花也有不少。大家都会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些,平常需要的时候就随手採摘,有什么花就用什么。要是遇到喜事,需要大量的花,就得去钟楼购买。”陈丽珍感慨地说,以前的花都是自己种植、自己串制,现在鲜花成本较高,且保存期短,渐渐地,人们开始使用熟花(仿生花)。

除了头上的花围在选花方面有讲究,与之搭配的服装和鞋子也颇有门道。陈丽珍带着记者来到院子的角落,那里摆放着一整套编草鞋的工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有一手编草鞋的好手艺。她拿起一双编好的彩色草鞋,介绍道:“你看这双鞋,最早的时候,‘粗脚头’就是搭配这种草鞋穿的。”

陈丽珍从12岁起就帮家里编草鞋,这一整套工具都是从奶奶那一代传承下来的。她一边熟练地拿起一双尚未完成的草鞋继续编织,一边说道:“编这种草鞋可不容易,编一双需要两三个小时。编织过程中要不停地拉紧。左右两边各有8个耳朵,耳朵越多,编出来的鞋子就越紧实牢固,穿着也更加舒适。”她笑着说:“一坐到这个椅子上,手就不自觉地动起来,都成习惯了。”如今,会编这种草鞋的人已经很少了。前年,陈丽珍为村里的锣鼓队几十位队员编织了草鞋,“她们穿着我编的草鞋,梳着‘粗脚头’出去表演,吸引了很多人围观点赞。”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