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晋江正式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行动,确定了70所学校作为试点,传承和保护闽南方言,并将其纳入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随之而来的是,闽南语文化迅速成为热点话题,晋江各校园刮起了一股学习闽南语的热潮。
本报记者 蔡红亮 董严军
营造浓厚氛围 拓展活动载体
学习一门语言,环境创设很重要。走进晋江市西滨镇中心小学,浓郁的闽南文化氛围扑面而来。长达百米的围墙被五彩斑斓的涂鸦装点,上面不仅展示了各项体育运动,还巧妙地穿插了多首闽南童谣,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念起闽南童谣,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西滨镇中心小学还别出心裁,将每周三早读课设定为闽南语早读时间,孩子们每周都会学习一段日常用语对话。
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们学习闽南语的兴趣愈加高涨,学校“趁热打铁”,进一步优化闽南语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学习闽南语。其中,闽南四句更是成为西滨镇中心小学的一张亮丽名片,颇受学生喜欢。
“我们撷取闽南地区当下最具现代特色的闽南四句为内容,四句内容大都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闽南文化和学习闽南四句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闽南乡土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促进了闽南乡土文化和教育的融合。”西滨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志星介绍,下一步,学校将借由晋江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行动这一契机,丰富形式,优化模式,将闽南方言的传承之风吹进每一个学生家庭。
龙湖镇大坡小学也是晋江中小学(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行动试点校之一。这所外地生占比90%的基层校在闽南语传承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
记者来到龙湖镇大坡小学时,学生们通过闽南语快板、你比我猜、闽南俗语竞猜、闽南语歌曲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学习闽南语的成果。
“我是江西人,自幼在晋江长大。经过三年的学习,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很多闽南俗语,特别有趣。同时,在学习闽南俗语的过程中,我也明白了许多道理。”龙湖镇大坡小学学生谢梓萱告诉记者,学校每周都会教他们一句闽南俗语,并借用大课间、早读等时间,教授学生闽南语。久而久之,他们这些“小小新晋江人”都掌握了不少闽南语,大家平日交流有时也会尝试用闽南语。
从“听不懂”到“人人会说”,大坡小学用多年的努力破解了闽南语传承难题。“闽南方言的传承意义重大,不仅促使本地生更加深入去挖掘闽南俗语的一些元素,也让‘新晋江人’在学习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了解晋江这片热土。”龙湖镇大坡小学校长吴天色说。
融入日常教学
拓宽普及面
晋江确定70所闽南语文化传习试点校的举措引发关注。位于英林的南湾中学第一时间“毛遂自荐”,申请加入。记者了解到,连日来,晋江又新增了9所试点校,越来越多学校加入了闽南语文化传习的队伍中。
南湾中学的闽南语文化传习实践已有五年,学校成立了闽南话与古诗词朗诵社团,将闽南语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开展得有声有色。而这得益于学校拥有一位“宝藏”老师——对闽南语文化颇有研究的施永瑜老师。
“与其他学科一样,师资也是推进闽南语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通过老师的带动、引导,学生学习闽南语更有激情与方法。”施永瑜告诉记者,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及每学期语文学习重点,创编了校本教材,寓教于乐,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加入社团。目前,学校闽南方言学习以社团形式进行,受众面仍有限。今后,学校计划建设一个闽南语文化展厅,同时鼓励所有语文老师一起行动起来,带动更多学生学习闽南语。
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闽南语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闽南童谣是晋江绝大多数幼儿园传承闽南方言的重要载体。
早在2014年,安海镇苗苗中心幼儿园就启动“闽南童谣进校园”行动,丰富多彩且趣味性强的闽南童谣就深受孩子们喜爱。10年的探索实践,苗苗中心幼儿园的闽南童谣教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他们将古镇安海的风俗民情编写成童谣,打造园本特色课程,孩子们在念唱童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民俗活动的魅力。
“我们将闽南与童谣的开展纳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当中,班班开展至少两周一次的闽南童谣集中教学活动,我们还在早操区域、户外游戏和课间休息等环节巧妙穿插闽南童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唱闽南童谣,感受闽南文化的精彩。”安海镇苗苗中心幼儿园园长陈雯雯说,接下去,幼儿园将持续开展闽南童谣课程,创新师生的闽南语学习方式,从教师、幼儿园、家庭三个方面开展多形式的闽南语传习活动。同时,利用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等渠道,开设闽南语文化传习专栏,宣传、展示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活动及成效。
“闽南语文化的传承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共同协作,很欣喜看到晋江不少学校都已经动起来了,通过氛围营造、举办活动和比赛等方式,学习闽南语,传承发扬地方语言文化。我们期待着闽南语文化之花在晋江尽情绽放,为这片热土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晋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