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纠纷地上建起调解室

本报记者 赖自煌

开栏语

厝边好邻居,有事好商量。

基层治理过程中,广大居民、村民是“主人家”,是“话事人”,也是受益者。

在晋江各村(社区),厝边们如何持续深度参与基层治理,通过“好商量”解决身边“烦心事”?即日起,本报开设《厝边好商量》栏目,聚焦在党建引领下,百姓如何齐心协力化解矛盾纠纷,破解难题烦恼,找到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让可见、可触、可感、可享的“幸福值”日益提升。

昨日下午,因为一起矛盾纠纷,晋江磁灶镇官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碧山将双方村民邀请到“自己人调解室”里,大家围着茶桌泡茶“话仙”。

“都是自己人,没什么解不开的矛盾。”陈碧山一边递上热茶,一边倾听诉求。一声“自己人”,缓和了双方情绪。

官田村地处磁灶镇与内坑镇交界地。近年来,无论是道路改建,还是景观提升,村里都坚持协商民主,通过与相关村民进行沟通商量,赢得大家普遍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己人调解室”应运而生。

官田村“自己人调解室”所在地块面积约220平方米,原是一处闲置多年的荒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里面还有村民祖墓、荒废的猪圈、废弃的旱厕等。这里,既是全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痛点难点,更是无法明确产权归属的纠纷地块。

2024年下半年,为彻底解决该处荒地的“脏乱差”问题,官田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走访涉及地块归属的12户村民,动员他们把地块交给村里,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提升。

面对禽舍拆除、坟墓迁移等难题,村干部多次走访相关村民,耐心沟通协商,同时结合实际广纳民意,采用受到村民认可的“土办法”,最终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全部无偿让出地块。

“原本的荒地又脏又乱,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容易滋生蚊虫,厝边们其实都很有意见。”村民陈良兴说,村干部上门提出让地改造的想法,他和家人商量后,都觉得这是件惠民的好事。

有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原本脏乱的荒地变了模样,不仅建起了“自己人调解室”,还配套建设了近百平方米的休闲埕和夜景灯,成为附近村民新的休闲场所。

今年1月,官田村“自己人调解室”正式揭牌启用。村里为此组建了一支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村“两委”、网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自己人调解队”。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已有效化解8宗村民矛盾纠纷。

走访中,记者发现,官田村“自己人调解室”周边原本狭窄蜿蜒的村道变宽了,还实施了“白改黑”工程。

“有了荒地改造的示范带动,村道改造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陈碧山说,经过上门协商沟通,短短100多米的路段就有4户村民主动拆墙让地用于道路建设。他们的善举,同样得到厝边的一致好评。

基层协商民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基础、最广阔的舞台。纠纷地上建起调解室、村民让地修村道,官田村用实践诠释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基层治理之路。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