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阮芳菲
1月20日至23日,本报组织开展了4天3夜的“纵横黄山 冰雪少年”冬令营。晋江少年参观了黄山市胡开文墨厂,近距离了解传统制墨工艺并亲手雕刻砚台,还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徽笔制作;在杭州大明山万松岭滑雪场学习滑雪技能,沉浸式体验滑雪乐趣;用脚步丈量黄山的壮丽,切身感受黄山之松的苍劲有力、黄山之石的千姿百态;在水墨画般的宏村行走,一窥徽派建筑究竟;最后在南屏品尝了传统的徽州宴,感受徽州年味。
爬黄山
徐雅轩(晋江梅岭心养小学)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景色早已闻名遐迩,能一睹其风采,我的心中满是激动与向往。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登,我终于来到了迎客松前。这棵千年古树,枝干苍劲有力,形态宛如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臂膀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站在这里,俯瞰山下,云海翻腾,山峰若隐若现,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随后,我继续向光明顶进发。途中经过了梦笔生花、猴子观海等著名景点,每一处都让人赞叹不已。梦笔生花——一块形似毛笔的岩石顶端生长着一株松树,仿佛是大自然的妙笔生花;猴子观海,则是一只形态逼真的“石猴”静静地眺望着远方,引人遐想连篇。
终于,我登上了光明顶。这里是黄山第二高峰,也是观赏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站在峰顶,四周云海茫茫,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之上,只觉心胸开阔,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光影,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梦幻。
午后时分,我们开始下山。途中偶遇了几位挑山工,他们肩挑重担,步履稳健,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依然面带微笑,这份坚韧与乐观深深打动了我。下山途中,我还品尝了黄山的特色小吃——毛豆腐,外酥里嫩,别有一番风味。
夕阳西下,当我再次回望黄山,心中充满了不舍。这一日的黄山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让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黄山,这座神奇的山脉,用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永不放弃
何颖锶(晋江灵源灵水中心小学)
在这次研学旅程中,我最难忘的非滑雪莫属。
滑雪当天,我们跟着教练换上了靴子。“这个鞋子好重啊!”大家纷纷感慨道。来到滑雪场,教练开始教我们怎么“刹车”。很快,我们就练得差不多了。轮到我滑雪给教练看时,起初我练得很不错,可教练一走开,我便害怕起来,一个猝不及防摔倒了。我坐在地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教练走过来把我扶起来,并嘱咐我“刹车的时候一定要用力,重心要往前”。
我看着一个一个滑下去的小朋友,有些不甘心,便心一横直接往下滑。可当我滑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摔倒了。我打起了退堂鼓:我放弃吧,我是不可能滑那么好的。我重新穿好滑雪板,向姐姐滑去。姐姐看着我说道:“我们再去滑一次吧。”我看着姐姐说:“算了,我根本滑不好。”姐姐皱了皱眉,安慰道:“没关系,我们只是这次没滑好,不代表我们不会滑好,我们再试一次好吗?”我看着姐姐,点了点头。看着其他滑下去的小朋友,我心想:我一定也可以的!等做好准备后,我滑了下去,默念着教练的方法:刹车时要用力,重心往前。终于,我顺利地从坡顶滑到了底,没有再摔倒了。我终于学会了!我的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要不是还穿着滑雪靴,我早就一蹦三尺高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才是通往成功的钥匙。
寻墨探笔
张逸童(晋江磁灶张林中心小学)
1月20日,我们来到了山清水秀的黄山市,开始了充满乐趣与学习的旅程。
旅程的第一天,我们满心欢喜地乘坐大巴车,前往胡开文墨厂。走进胡开文墨厂的制墨车间,师傅们正拿着一把大锤子,用力地敲打着一团粘粘黑黑的东西,那就是墨的原材料。我一边看着师傅们制墨,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对传统制墨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后,我们来到雕刻砚台的教室,在师傅们的指导下,DIY自己的专属砚台。我兴奋地在砚台背后刻了一个小女孩的图案,感觉十分有趣。
离开墨厂后,我们来到了杨文笔庄,准备制作自己的专属徽笔。教我们制作徽笔的师傅说,徽笔的制作材料是黄鼠狼尾巴上的毛,那些毛摸起来非常顺滑,放在手中感觉十分舒服。接着,我们观看了一段关于徽笔制作与由来的视频,了解了徽笔的历史和制作工序。
终于,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徽笔制作。制作徽笔技艺考究、工艺复杂,尤其是制作笔头,据介绍,完成一个笔头需要经过72道工序。我们体验了其中一道工序——给笔头塑形的环节,切身体会到制作笔头的不易。“徽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还给我制作的笔刻上我的名字,我将这支笔小心翼翼地装进盒子里珍藏起来。
这次旅行不仅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还让我见识了许多有趣的东西,真是开心至极!
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何浩宇(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
20日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妈妈叫醒起床了,因为我要去参加“冰雪少年冬令营”。集合后,我们上了动车。路上,阮老师就让我们背诵有关于黄山的古诗,我总共背诵了三首,获得老师们的一致称赞。我很高兴,因为既能学到知识,还能获得表扬。
在滑雪场,我虽然很认真地学习,但还是摔倒了五六次,可我并不气馁,摔倒后就重新爬起来,继续练习。
爬黄山时,我们花了三四个小时,从山脚下一步一步爬到了山上,看到了著名的迎客松。在爬山的途中,我还看到了小迎客松、黑虎松和龙爪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下山时,我们还遇到黄山上的猴子。它们非常温顺,静静地看着游客,仿佛在说:“欢迎你们常来黄山玩。”
旅程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农历小年,我们在南屏体验了当地的年俗,开心极了。品尝徽州年味宴时,有一道当地著名的美食——臭鳜鱼,老师跟我们说:“吃鱼是有讲究的,最好只吃中间部分,把头尾留着,寓意年年有余。”让我印象深刻。
这次旅行让我见识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了不同地方的人文风情,增长了见识,也开阔了视野,收获满满。
记者手记
1月20日早晨7时30分,我在泉州南站进站口等待参加这趟黄山之旅的孩子们。第一个抵达的是本团中年纪最小的何浩宇。我给他发了胸卡和研学手册,他很礼貌地跟我说谢谢,然后就乖乖地站在我身边。浩宇的爸爸妈妈没有过多的担忧和叮嘱,和孩子道别后,只留下一句:“阮老师,就交给你了。”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我的“带娃”工作模式。
8时20分,孩子们陆续到齐。我们检票后进站,过程中需要爬一小段楼梯,原本已经做好帮孩子们拎行李上去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所有孩子都自己拎着行李箱就开始爬楼梯,其间没有人喊累,原来他们已经比爸爸妈妈以为的还要独立了。
在动车上安顿孩子们时,颖如贴心地让我喝口水缓缓,还会默默帮我整理行李。子鸣和佑燐的座位不和我同一个车厢,在调座失败后,他们也很配合地跟着教官去到其他车厢就座,其间会保持跟我通话确定安全。特别是佑燐,如果他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也会在看到未接来电后第一时间回拨给我,并说明原因。这一刻,我从7时30分起就紧绷着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因为这些懂事又乖巧的孩子们给予了我安全感。
前往黄山的车程将近四个小时,我们几位带队老师便提议让孩子们背诵研学手册上与黄山相关的古诗词,并进行奖励。孩子们瞬间来劲了,车厢里响起朗朗背诵声;遇到不会读的字或者不理解的意思,孩子们都会第一时间举手问老师,并备注在研学手册上。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奖励,而是体会到了在旅途中“学习”的乐趣,我想这就是报社开展研学活动的意义吧! 阮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