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国笠 通讯员 李晓明
在同事的眼中,晋江市供水公司供水稽查部经理陈德海平时不是一个善谈的人,但只要谈到工作,他便会滔滔不绝。
“2004年来到供水公司时,我才20岁,水务集团还没成立。”陈德海回忆道。初入供水公司,他就来到了稽查部门,成为稽查科室为数不多的三名初创员工之一。
稽查工作事无巨细。从偏僻区域供水管线、闸门等设施不间断巡检,到管道沿线环境保障、管线安全,再到与管道周边居民的协调沟通……对这条相伴20年的线路,陈德海早已了如指掌。
“我们每天都要走这些线路,全程30多公里。以前多是靠步行,尽管现在有车作为交通工具,但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出入,还是要步行进去查看。”陈德海告诉记者,在途经施工建设等特殊路段时,工作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
20多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都坚持外出工作,已经记不清走坏了多少双鞋。“台风过境前需要提前摸排,台风过境后要及时出去稽查,因为要马上修复台风带来的损害。”
稽查工作不仅仅针对管道,还要“维护”管道沿线周边的居民。
“起初,我们告知管道沿线的村民,不要在管道周边开垦农田或在管道上面作业,他们并不理解。”陈德海说,刚工作时年轻气盛,只想着维护管道,没考虑方式方法,曾经与村民发生过争执。“后来老前辈指导我,要试着换种方式沟通,我才慢慢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如今,在巡察之余,陈德海还会和同事们一起做宣传,争取得到更多支持。“巡察管道时,我们和遇到的村民打招呼,他们也会热情回应。”陈德海口袋里常揣着一包烟,自己并不怎么抽,但遇到熟悉的村民,他总是主动“请”一根,“有些村民发现管道有情况时,也会联系我。”
正是“一根烟”“一泡茶”,让陈德海这个不善言辞的人,融入了管道沿线的村民中。
“沿线村民需要建房子时,陈德海会通知一些注意事项,并提前保护好管道沿线。”在晋江梅岭街道王厝社区,路过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20年间,陈德海早已把稽查变成了“习惯”。接受采访的当天,他并没有外勤班,但开车带记者查看检查井和管线经过一个施工路口时,他停留了许久,还走过去认真查看。“这有点像职业习惯,每次出门,看到管道路过的沿线哪里不对劲,总是会多看几眼。”陈德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