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国笠 通讯员 李晓明
进入冬季,靠海较近的福建省晋江市供水有限公司龙湖管理站外寒风阵阵,而该站站长苏宝勇对此早已习惯。
时间回溯到20年前,刚来供水公司的苏宝勇被当时龙湖管理站的环境镇住了。“真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苏宝勇回忆,“以前管理站没有大门,两边都是杂草,只有一条土路直通宿舍。”
苏宝勇并未被艰苦的条件吓退,反而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最开始每天出去巡查抄表,骑一辆重庆产的摩托车,每天发动机一热就熄火。如果遇到冬天下雨,那就更糟糕了。然而,有摩托车已经算非常好了,我们更多时候是靠步行。”苏宝勇说。
苏宝勇每天早上5点多出门抄表,8点以后回来交班。有一年台风天,水库某段有部分塌陷,苏宝勇和同事从白天奋战到隔天凌晨3点多。“那时候风雨很大,我们每个人都穿着短袖冲过去,一起装沙袋、扛沙袋。”苏宝勇笑言,“和你们记者一样,台风来临时,我们也要‘追风’。”
“龙湖管理站供给龙湖、深沪、金井、英林四个镇,加起来共涉及100多万人。如果我们那天罢工,那影响太大了。”苏宝勇说。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十几年前,晋南的群众还得依靠井水维持生活。由于靠海,打出的井水常常是咸水,能够饮用的淡水十分有限。龙湖管理站投用以后,饮水工程直达解了晋南之“渴”。
冬寒夏暑,日复一日。如今,龙湖管理站规模早已从最开始的四五名员工发展到十多名员工。
尽管有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但对水泵的管理检测,苏宝勇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一线经验非常重要。”苏宝勇对管理站的运行设备非常熟悉,“以前我们基本在水泵旁睡觉,20年来,早就知道这些机器的‘脾气’。”
他告诉记者,判断水泵有没有问题,要用耳朵听、眼睛看、鼻子闻。“就像老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少不了。”苏宝勇比喻道,“最基础的是观察设备外观环境,然后闻设备内部是否有烧焦的味道,还要在嘈杂声中听设备运转声音,用手感受设备温度。”这个技巧是苏宝勇自己摸索出来的。
“现在我们有中控室,可以通过检测屏幕查看动态情况。每台设备外观看起来相同,但是运行情况却有所不同。”苏宝勇说。如今,龙湖管理站已经有不少设备更新。“许多老设备、老伙计都‘退休’了,但是我还在。”
如今,晋江水务事业越来越好,龙湖管理站不仅设备越来越先进,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完善。苏宝勇说,龙湖管理站已经是他的另一个“家”,“下一个20年,希望我能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