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走进李焕之艺术馆,对话音乐家之子李大康——

家乡始终在父亲心中

李大康

李焕之艺术馆一角

本报记者 曾舟萍 陈巧玲 董严军

2025年1月1日,位于晋江市九十九溪田园风光区的李焕之艺术馆正式开馆。该馆通过再现这位人民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创作经历,讲述他“七个音符,一部人生”的艺术生涯和浓浓的爱国爱乡情怀。开馆当天,李焕之长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康作为家属代表,特从北京回到家乡参与揭牌仪式。近日,李大康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您印象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李大康:父亲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有涵养、与人为善的人,做什么事都是认认真真、稳稳当当的。父亲的性格是比较内向、低调的,话不多,如果不问他,基本不跟我们说工作上的事。1954年,父亲几经修改的国歌管弦乐总谱终于定稿,并被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为发放到全世界的正式版本,成为现今的法定版本。但是,这事却鲜为人知。我也是在三十年后,录制国歌立体声版本时,才得知该管弦乐总谱竟是我父亲的作品。

记者:您觉得家乡的文化,给您父亲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李大康:父亲晚年幽默地形容自己是“七个音符,一部人生”。他这七个音符的音乐生涯与其生命轨迹紧密交织,深深扎根于这片他热爱的故土。从少年时代到后来投身音乐创作的每一个音符,家乡的文化底蕴始终浸润着他的创作灵感。家乡的风土人情,都在他的音符间流淌、跳跃,幻化成一首首动人的乐章,成为他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元素。比如他的民族管弦乐《乡音寄怀》,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等作品,融入了民歌《四季歌》、南音《梅花操》《八骏马》、梨园戏、高甲戏、芗剧等的音调和元素。

父亲一生不懈追求,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精妙融合,创作出大量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仅蕴含着他对家乡的拳拳深情,更凝聚着他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与深刻思考。

父亲对家乡怀有深深的情怀。父亲是李五的十四世孙,继承了李氏家族爱家爱乡的好家风。他特意为家乡创作了歌曲《晋江之歌》《池店中心小学校歌》,促成我母亲创作了《池店中心幼儿园之歌》,还为“池店中心小学”题词,为李氏家庙题写楹联……家乡始终在他心中。

记者:此次您回乡参加艺术馆的开馆仪式,感受如何?

李大康:李焕之艺术馆建设得非常好。我要代表全家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策划和努力,李焕之艺术馆得以顺利建成。这一承载着父亲艺术生涯与精神传承的场馆圆满落成,作为家属,我们内心的温暖与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李焕之艺术馆,不仅仅是对父亲创作历程和作品全面陈列、展示的空间,更会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和艺术交流的平台,让我们去回溯晋江和国家的音乐发展历程,探寻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也让更多人由此领略到晋江这片土地上音乐文化的独特风姿与无限魅力,吸引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聆听、品味、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宝藏。

记者:您多次回到家乡,此次回家的感觉如何?

李大康:每次回家乡既有相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感受就是乡音在耳、乡情浓郁,每次都令我倍感温暖;不同的感受就是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了,越来越漂亮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