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自试点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多养老保障选择。然而,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全面放开,不法分子频频利用消费者对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支取条件等规则不熟悉实施诈骗。业内人士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警惕不法分子诈骗手段,保护好资金安全。
个人养老金制度稳步推进
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自2022年11月25日起在全国36个城市(地区)先行试点,福建成为唯一全域试点省份。经过两年的试点运行,该制度于上个月中旬正式推广至全国,并在原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FOF基金的基础上,新增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等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截至2024年11月末,全省已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630余万户,缴存金额近31亿元。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享受税收减免和延迟缴纳个税的优惠,还能在选择产品时享受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购买理财产品和基金的费用。
不同年龄段的民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数据显示,30岁至50岁的人群是开户的“主力军”,占比达七成,显示出这一年龄段人群较高的养老需求和养老意识。而“95后”和“00后”年轻人群开户占比不足10%,50岁至60岁人群约占20%。这一数据反映了不同年龄群体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警惕潜藏的风险
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全面放开,不法分子开始利用消费者对账户资金支取条件等规则不熟悉的特点实施诈骗。近日,河北金融监管局发布金融消费者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不法分子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规则进行诈骗。
近日,张先生接到自称“某某公安局”的来电,告知刚开立的账户已被警方冻结,冻结原因是账户涉嫌非法交易,要求张先生向指定账户汇入现金后才可以解冻。张先生查看刚开通的账户,发现确实无法进行资金提取及转账等操作,立即赶往开户银行确认。经银行工作人员查询,张先生开立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在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领取条件时,该账户无法进行提取及转账操作。银行工作人员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功能及用途为张先生做了详细讲解,提醒张先生注意防范诈骗电话。
本案例中张先生所遭遇的诈骗,是犯罪分子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未达国家规定的支取条件而无法支取的特殊性质,对消费者进行蒙骗,是电信诈骗与金融特色业务结合的诈骗方式。由于部分消费者对养老金账户性质了解不够全面,犯罪分子便假借公安机关的名义,谎称账户被冻结,最终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全面了解以防上当
为防范诈骗风险,金融消费者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过程中将采集客户身份信息,广大金融消费者务必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开通服务,切勿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提供给所谓“中介、代理”等人员,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不法分子利用个人养老金全面放开,前期预约账户集中开户的时间窗口,冒充公安机关或金融机构人员,以账户存在问题或高额回报为诱饵实施诈骗,广大金融消费者切勿轻信,如有疑问,请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电话咨询或前往银行网点确认。
个人养老金账户可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理财、基金、储蓄、保险、国债等金融产品。这些投资方式虽然相对稳健,但任何投资都有风险。自主选择投资产品时,金融消费者应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