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玲玲 通讯员 张丽碟 洪依依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杏林流芳,薪火相传。
从1984年到2024年,晋江市中医院走过了40年的奋斗历程。从一所小小的门诊部发展成为福建省首家县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晋江市中医院实现了“挑战不可能”的超常规跨越,为晋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留下了生动印迹。
回望来时路,岁月峥嵘;
展望新征程,山长水阔。
站在新起点,晋江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陈文添表示,医院将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向,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医院朝着创建“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医百强医院”目标阔步前行,用实际行动书写“健康晋江”的崭新篇章。
40年积淀
收获累累硕果
翻开医院40年的历史长卷,晋江市中医院在改革创新的脉动中不断发展壮大。
时间回溯到1984年,彼时的它只是一个没资源、没基础、没设备的门诊部,医生只有十多人。面对困难和挑战,一代又一代晋江市中医院人深耕杏林、砥砺奋进,为实现理想艰苦开拓。
1996年,晋江市中医院完成选址;2001年,门急诊楼竣工,医院搬到现在的位置;2010年6月,住院部建成并投用,医院环境发生了大改变。
除硬件升级外,医院的管理和服务也在不断完善。1999年,晋江市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2012年,又顺利通过三级乙等中医院评审;2018年,中医院迎来新的突破,顺利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甲中医医院,打破了晋江没有三甲中医医院的历史。
2018年5月,晋江市中医院正式接管紫帽院区,成为晋江首个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同一法人、一套班子、一套行政机构”的治理模式,推动了院区高水平提升,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近年来,医院又相继启用爱国楼门诊部,下辖陈埭、磁灶、池店、西园、紫帽、西滨等六个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启“一院多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去年10月,医院顺利通过“三甲”等级复评,再次荣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称号。今年6月,医院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签订共建医疗联合体协议,深度借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40年,从起家到壮大。如今的晋江市中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医院编制床位520张,职工1116人。现有12个病区,17个临床一级学科,26个二级学科,11个中医专病门诊,10个医技科室。
综合实力更强,医院已成功迈入国家大型医院行列,成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国家级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福建省中医外治(全科)培训基地,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专科助产士临床培训基地,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荣誉品牌并重,医院先后荣获“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福建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文明单位”“福建卫健系统‘1263’机制党建示范基地”“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中医疗法
建强特色学科
“郭氏六联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针、罐、药三位八法”治疗蛇伤,“退热散”敷脐治疗小儿发热,紫草油、烧伤膏外敷治疗烧烫伤……在晋江市中医院,中医特色疗法是护航患者生命健康的“法宝”。
昨日,在脾胃病科,医生正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张先生开具专科经验协定方。张先生表示,自己被胃病反复困扰,直到来到晋江市中医院,通过中医特色疗法症状大大改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40年来,这样的生动案例不胜枚举。一代代晋江市中医院人传承着前辈的中医学术思想,靠过硬的疗效赢得了患者的“金口碑”,成为百姓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中医院。
近年来,医院更是着力构建以学术流派、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晋江名中医和临床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传承创新学术体系,深入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积极探索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逐步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方,方有专药”办院特色。
目前,医院已形成2个学术流派,13个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中医药国家、省、市重点学科和专科。其中,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急诊科),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急诊科、中医护理学),省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2个(皮肤科、推拿科),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产科、骨伤科),泉州市中医重点专科4个(治未病科、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中医儿科)、晋江市中医重点专科2个(肛肠科、风湿病科)。
与此同时,医院还与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团队深入合作,推广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强针灸康复学科建设;与全国名老中医谢强合作,落地谢强名中医工作室;与福建闽山中医肾病学术流派、阮诗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合作建立二级工作站,提升中医肾病学术水平;与全国名中医李灿东教授团队合作建立名医工作室,开展中医治未病学术传承创新工作;与岐黄学者苏友新教授合作建立名医工作室,加强中医骨伤科建设;与福建省名中医杨叔禹教授合作建立名医工作室和“糖尿病”三师共管门诊,作为省内第一批“先行者”,推广糖尿病中西医协同诊疗新模式,并拓展到6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人才固本
蓄积发展动能
风雨历程40载,杏林春暖硕果累累。成绩背后,是一代代晋江市中医院人的薪火相传。
人才“走出去”、专家“引进来”、师徒“传帮带”……医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聚焦“引育留用”全链条,多渠道、多举措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近三年,医院招聘研究生96人,派出进修人员77人,外出专项学习培训525人次。
如今的晋江市中医院拥有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医疗队伍,培养了一批名老中医:福建省名中医郭森仁,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带徒工作指导老师蔡文墨、黄伟旭、黄伟荣、许志良、林金钟,晋江市名中医柯建华、陈国旺、朱震宇……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医院还通过加强师承、实习进修与在职研究生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开展等工作,培养了一批医德医风良好、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精英人才。
例如,晋江市中医院发挥本院师承指导老师作用,2021—2023年共带徒培养23名学术经验继承人;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设“针推专业晋江教学班”,采用“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21—2023年共对64名学生进行师承式教学;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办“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全市共有257人参加学习培训;结合杨叔禹教授名医工作室,计划利用3—5年时间开展“基层中医优秀中医培养计划”,全市共有60名学员每月参加门诊跟师、教学查房及专题授课活动。此外, 医院在2020年通过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评审。2021—2023年,该院共有中医及中医全科规培生58人、硕士研究生4人。
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积蓄着力量,也为打造“质量一流、服务一流、疗效一流”的名医、名科、名院打下坚实基础。
服务提质
群众舒心就医
“以前来医院基本要先绕一圈,再到院外找车位。今天在院内很顺利就找到了车位。”昨日,来晋江市中医院就诊的市民陈先生称赞道。
位于市中心的晋江市中医院,每日来院看病就诊的患者很多,市民时常遇到“停车难”问题。为此,晋江市中医院领导班子带头,组织全院职工将车辆停放于院外小区,把医院内紧张的停车资源让出来。同时,充分挖掘院内停车资源,通过合理规划扩展空间、拆除宿舍危房、倡导员工绿色出行等多项举措,“见缝插针”地“挤出”百余个车位。
在寸土寸金的市区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是晋江市中医院深化医疗服务内涵的举措之一。聚焦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实行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出“刷脸支付”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为孕产妇送中医药膳乌鸡汤、针灸推拿科开展“夜间门诊”等优质服务,增强患者满意度和信任感。
“舌头伸出来,让我看看。”“不用担心,记得按时复查。”……在晋江市中医院爱国楼门诊部诊室内,福建省名中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杨叔禹正带领团队,为患者开展诊疗服务。
“以前,父亲需要定期到厦门找杨医生,如今专家都到家门口了,太方便了。”市民杨女士称赞道。而这得益于2022年晋江市中医院爱国楼门诊部揭牌启用后,医院牵头成立了“晋江市中医联合诊疗中心”“晋江市慢病诊疗管理中心”,整合汇聚了128名国家级、省级、市级名老中医专家定期坐诊,为晋江百姓提供便捷化、多样化的中医诊疗服务。
此外,为了让中医药服务更好地惠及百姓,晋江市中医院还积极探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贯通共享。目前,已建成以晋江市中医院为龙头,下辖陈埭分院、磁灶分院、池店院区、西园院区、西滨院区和紫帽院区等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医共体,区域服务人口约95万,占晋江市常住人口的40%。
守正创新
弘扬中医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护佑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作为晋江中医“龙头单位”,晋江市中医院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之路。
“现在看完病都不用拿药,医院会把中药煎好,再配送到家里,非常方便。”日前,家住永和镇的曾女士在晋江市中医院看完病,当天下午就收到了煎好的中药。对于“共享中药房”的服务,她赞不绝口。
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市民生活。晋江市中医院紧跟时代发展,不断“触网”、跃进升级。今年,由晋江市中医院牵头建立的“中药智慧共享服务中心”正式投用,通过整合资源和智慧管控,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让群众放心看中医、舒心享服务、安心用好药。
除了建好“共享中药房”外,晋江市中医院还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网上预约挂号、互联网门诊等智能化手段已经在医院普及,大大提高了市民就医的便捷性。
10月,晋江市首届中医药文化市集火热“出摊”,晋江市中医院蔡文墨、柯建华、朱震宇、陈国旺等知名中医师化身“健康摊主”,免费提供把脉看诊、健康咨询等服务。耳穴埋豆、刮痧、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项目也可现场体验。
逛中医药市集和中医名家面对面,这样既好玩又惠民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受到群众好评。“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中医药文化宣传方式,让更多中医健康科普近民、亲民,融入百姓生活。”晋江市中医院院长刘其聪说。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还依托紫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晋江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中草药辨识、中草药种植课程及体验模式,引导青少年走近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共同把中医药文化瑰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发展足迹
●1984年12月,晋江县中医院门诊部正式成立。
●1992年5月,晋江撤县设市,“晋江县中医院”名称改为“晋江市中医院”。
●1997年2月,晋江市中医院新址开诊。
●1999年12月,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2012年7月,顺利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
●2013年4月,成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2014年8月,成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018年3月,升级为三级甲等中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甲中医院。
●2018年5月,正式接管紫帽院区,成为晋江首个紧密型医共体。
●2020年9月,成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总院,下辖6个医共体成员单位。
●2020年12月,成为国家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
●2022年12月,晋江市中医院爱国楼门诊部正式揭牌启用。
●2023年10月,通过“三甲”复评,迎来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