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官宣取消公摊面积的消息,引发晋江地产业界和购房者的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公摊一直是购房者热议话题。人们诟病商品房销售中的“公摊面积”久矣。背后的原因是公摊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够公开透明,甚至个别开发商违规增加公摊面积,导致购房者最终得房率较低,也衍生出了物业费收取等纠纷。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按照建筑面积计价还是套内面积计价,只是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对于购房者来说,总价一样,购房成本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多地官宣取消公摊
一周之内,全国两地先后官宣取消公摊面积。
12月1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发文明确,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限价机制,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12月12日,湖南省衡阳市亦发文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
实际上,今年更早之前,广东肇庆和湖南湘潭等地也提出“取消公摊”。
今年9月,湖南省湘潭市明确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实行按住房套内面积(不含公摊面积)进行计价、宣传和销售的政策。今年5月,广东省肇庆市出台“21条”措施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从2024年5月1日起,实行按住房套内面积计价宣传销售,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法规范,优化和公开住房公摊面积计算方式,合理适度提高得房率。
随着全国多地提出探索套内面积计价,“取消公摊”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内容。
公摊包括哪些部分?
该不该取消公摊?首先要弄清 什么是公摊。
业内人士介绍,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买受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据了解,套内建筑面积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地下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二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采用建筑面积作为计价基础,这意味着购房者所支付的面积包括了套内面积以及公摊面积。”业内人士介绍,但是,由于房产面积测量涉及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公共部位,这使得公摊面积出现不透明的现象,比如公摊面积的具体计算方式是什么,以及某些开发商违规扩大公摊面积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目前,晋江市场上商品房的公摊面积大多在20%以上。这也意味着,消费者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后套内的面积仅有80平方米左右。
那么,公摊面积是不是越小越好?在业界人士看来,公摊越小,室内居住面积越大,似乎公摊越小越好。但是,合理的公摊,比如楼道、电梯、大堂保留一定面积,一方面是提高业主居住舒适性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安全的表征。如果没有这些空间,尽管室内空间增加了,但事实上业主的整体居住品质是降低了。
取消公摊会增加购房成本吗?
那么,如果取消公摊,是不是意味着购房成本增加?
“商品房的公摊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业界人士表示,在建房成本既定的前提下,是按建筑面积计算还是按使用面积计算,只是计算方法不同,房屋总价是相近的,消费者付出的购房成本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按照套内面积计价,单价看起来上涨了,但是总价不变。此外,因为总价不变,所以相关的交易税费也不会发生变化。”
取消公摊,对购房者有哪些利好?在业内人士看来,首先是让购房者明明白白消费。买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分别是多少,公摊面积是多少,公摊了哪些内容,这些信息将会更加公开透明;其次是明确公摊的必要内容,杜绝开发商将部分不应该计入公摊的面积计入公摊,能够保障购房者的消费权益;最后是对开发商来说,取消公摊也有利于售房。近年来,一些开发商选择按套内面积计价出售新房,以此规避因公摊面积引发的纠纷。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在转型期,取消公摊或可被理解为对房地产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既顺应购房者的利益诉求,有助于对消费者购房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同时也可倒逼房企打造高品质住房,成为房地产行业进入存量阶段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