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网络借贷陷阱多 金融消费要慎防

近日,一起涉及网络中介平台借贷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借款人王女士因资金需要,在某网络中介平台上申请了一笔9000元的线上贷款,虽然借款年利率仅为7.6%,但还款时她却发现其借款综合成本包含了利息374.79元及融资担保费1465.56元,含融资担保费在内的年化综合融资成本极高。

这一高昂的成本主要源于额外的服务费、融资担保费和咨询费等,使得王女士承担了巨大的还款压力。针对此类现象,多地监管部门发布了多项警示,提醒金融消费者在网络借贷中要审慎行事。

严防隐藏身边的消费陷阱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在风险提示中表示,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充分考虑商品或服务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学会适度消费,审慎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合理规划消费预算。金融消费者要从实际出发,准确评估自身承担能力,理性消费,合理借贷,切勿过度借贷、过分依赖借贷消费,确保债务负担在可控范围内。坚持做到“三不”:不冲动消费、不过度超前消费、不过分依赖借贷消费。

勿信非正规渠道信贷产品

金融消费者收到来源不明的短信或接到陌生来电时应保持警惕,切勿盲目回复短信、点击链接或添加好友,不要轻信网络上以“免息”“低息”等说辞的营销宣传,不轻易另行签订额外合同。

如有融资需求,应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注重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谨慎进行信息授权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要充分了解意向贷款产品的具体信息,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全面掌握贷款条件、还款方式、综合息费成本、违约责任等内容,并结合个人的收入流水、资产状况、负债能力等因素,审慎选择合适的贷款产品。

警惕金融领域的非法代理

金融消费者如在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时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应选择正规渠道依法维权,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提出合理诉求,确保维权的合法性及有效性。警惕诱导性营销宣传说辞,避免陷入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和法律风险陷阱。金融消费者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