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内坑66岁钟海澄:

爱写民谣爱“讲古”

晚晴人物

国庆节期间,晋江市非遗馆举行了“文化寻根·声韵流长”系列公益社教活动,一堂堂非遗小课堂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参加。10月2日下午的一场以“闽南讲古”为主题的小课堂更是获得了热烈的反响。这堂课的主讲者,正是今天《晚晴》周刊的主人公钟海澄。

今年66岁的钟海澄在教育系统工作了40余年,退休后的他如今仍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不仅担任晋江市教育工会委员、晋江市教育关工委委员,还致力于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将退休后的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

自幼热爱闽南文化 退休后成为“金牌讲古人”

钟海澄1958年出生在晋江内坑霞美村的一个畲族家庭里。他的父亲上过私塾,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6岁的时候,父亲就用毛笔教他写字,7岁时,教他学习传统国学经典,像《千字文》《三字经》《千家诗》《笠翁对韵》等,父亲希望钟海澄将来能当医生,还教他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父亲教我这些传统国学时,都是用闽南语教的,所以我现在念这些作品时都还是用闽南语。”钟海澄说。现在,无论是《千字文》《三字经》,还是《药性赋》《汤头歌诀》,钟海澄张口就能用闽南语念出来。

父亲的谆谆教导,让钟海澄拥有了很好的用闽南方言讲故事的能力,学生时代,他就经常为同学们讲故事。后来,钟海澄又喜欢上收集和整理民间故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在报刊上发表相关文学作品,有50余篇民间故事收集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分卷》中。源于对闽南传统文化的热爱,他潜心对闽南民风民俗进行研究,成为福建民俗学会的会员,他的民俗论著《略论闽南部分岁时习俗在印尼侨居地的传播》一文,曾在福建民俗学会年会上交流并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讲古是闽南侨乡流传久远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幼爱讲古的钟海澄在退休之后,重拾这个爱好,常常在朋友聚会时讲各种民间故事。后来渐渐讲出了名气,被邀请到电视台参加讲古节目。

去年国庆节,由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泉州文旅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泉山门讲古擂台赛(第二季)”总决赛在古城泉州精彩上演,总决赛围绕“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人文特质,特别设置主题竞演“人间真情”和讲古接龙“陈三五娘”两个环节。钟海澄凭借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解,经过初赛、复赛、决赛多场次考核,最终脱颖而出,夺得总决赛冠军,获得“金牌讲古人”荣誉。“能够获奖,和过去的故事累积有很大的关系,初赛讲的《罗状元的故事》、复赛讲的《黄牛和草的传说》及决赛讲的《吴大力的故事》都是当年收集的闽南民间故事。”钟海澄说参加讲古大赛的参赛作品,都来自当年他收集的民间故事。“能够用讲古的方式,将家乡的传统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我特别开心,能够获奖,让我更有信心多讲家乡故事,讲好家乡故事。”

致力传播闽南方言文化

“三月三来好气派,畲家村中搭歌台。新老歌手缉来唱,唱咱畲村新时代。村口牌楼近高铁,新起楼房一排排。道路宽阔通城内,自来水管接灶台。电灯电视网络线,私人汽车好品牌。超市诊所村中设,文化中心配戏台。传统歌节人人爱,畲村歌舞闹嗨嗨。畲族文化上壁画,畲乡处处焕新彩。村民生活奔小康,民族和谐万万代。”上个月,这一首名为《畲村“三月三”》的闽南民谣在晋江多部门联合举办的以“传承古风·和美乡村”为主题的“闽南民谣”作品展上大放异彩,作者正是钟海澄。“这是用闽南方言写的一首关于我的家乡霞美畲族村的时代新风貌,用民谣的方式朗朗上口,既宣传了家乡的风情,又让人对闽南方言更熟悉。”钟海澄介绍,写闽南民谣是他一直以来的爱好,“闽南方言是我们的家乡话,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讲方言了,我希望通过闽南民谣的方式,让人们对闽南方言有更深的了解,让更多人讲方言,了解家乡话。”钟海澄笑着说道。

在这次主题活动上,钟海澄写的《畲村“三月三”》《听阮来讲梧林村》两首闽南民谣入选展览,作品收录于《传承古风·和美乡村——民谣·摄影·书法展作品集》一书。闽南民谣作品的入选,更坚定了钟海澄写闽南民谣传播闽南文化,讲述家乡故事的决心。

为了传播闽南方言文化,钟海澄今年开始忙碌于各种讲座。9月12日,他为晋江市文化文史学会的会员上了一堂《闽南方言文化溯源与历史传承》的讲座,获得了多方好评。10月2日,他在晋江市非遗馆上的《闽南语的来源和闽南讲古的定义》非遗小课堂让许多外地来的游客大呼“闽南方言好有趣”。

如今,他又在为一个以“晋江人诚信故事”为主题的讲古栏目做着准备。

活到老,学到老

在晋江市教育局二楼教育工会的办公室门口,钟海澄种了各种花草,在工作之余打理花草、学习闽南方言是他的爱好。走进办公室,会看到他的办公桌上堆放着《闽南方言大词典》《闽南方言俗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钟海澄笑着翻开《闽南方言大词典》,指着里面密密麻麻的标注说:“我学习的时候会做笔记,遇到知识点还会抄下来,这样就会记得更牢。”他打开随手带的背包,里面放着一叠打印的资料,“这些都是我从词典里摘录下来的,把重要的知识点打印在纸上,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等人的时候,或者坐车的时候,都可以学习很多。”

热爱学习,认真学习,是钟海澄从小养成的习惯,就像他办公桌上的工牌上写着的“活到老,学到老,用真情和热情为教职工服务”,虽然已经退休,但他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如今,为了传播闽南方言文化,他不仅学习各种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做PPT,“学习新的事物新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都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现在还很年轻,还要努力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发光发热。”钟海澄表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