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星聚泉州

郭培明向读者分享他的新作:《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

王守兵

《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正式出版,按作者郭培明的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读城记,这本书是他个人对泉州的读法。

《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分上、下两册,达700页,收录文章近百篇,洋洋洒洒40余万言。从立项到出版,历时将近10个月。郭先生说,本书所收文章多属旧文,当时也是仓促成稿。但是,捧读书稿,我的第一印象却没有丝毫杂乱之感。相反,我觉得它披沙拣金、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语言练达、浑然一体。全书内容在叙事中有抒情,在严谨中显生动。虽然每篇文章展示的场景各异,但无论是作者对行旅的记述,还是对泉州游子的寻访,抑或是对踏入泉州的其他名人的访谈,都紧紧围绕着共同的主题——即泉州这片土地,与它有关的人、事、物,以及借由泉州人的观察映照出的外部世界。

《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里的文章虽“散”还“聚”,立意主旨鲜明、谋篇布局严整,听潮看云、察言观色、文心履痕三大部分特色各异,充分体现了本书主题。本书内容既广且深,不但有作者个人视角的潮声云影,还广涉泉州游子、踏访泉州的名人行迹,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世代,多方位观察、多角度透视、多层面思考。作者从遥远的刺桐古城历史讲起,追溯它辉煌的文化底蕴。古港口、古石桥、古聚落、德安科纳、马可·波罗、郑和等形象辉映下的古城盛景,读来让人着迷,给本书奠定了深厚的叙述根基,可见作者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之高超。他吸引读者来到泉州城前,细数它的前生;导引读者穿堂入室,层层递进,讲述它的今世;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穿梭往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写作风格,对有关泉州的人、事、物深入展示、深刻解读、深情怀想。本书探讨的主题深度,远超文字表面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有心的读者沉潜下来,就能分辨和延展出这些故事背后深远的意义。这有赖于作者对篇章结构的精心布局和写作构思的良苦用心,他对主题的深入挖掘,带给我们更多的城市人文艺术和哲学层面的思考和启示。

浓郁的地方性、广阔的世界性和独特的时空性,是本书显著的特点。海滨邹鲁,文化沃土。泉州,这一座城、一个港口、一片土地的过往,折射出国家的兴衰变迁;同时它名列世遗,表明了它超出地域范畴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书中有些文章写于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有些内容述及历史或当时的人与事。展开书卷,我们的思绪便能从近现代时期一直回溯到遥远的古代。在本书正式出版之前,幸运的读者已在山南海北不同的地方展卷拜读过它。情景不一,感觉殊异。它为身处异乡的游子牵引出一丝近乡情怯的怀念,为身处其地的乡党开启了一扇敞向世界的明窗,为世居异地的读者塑造出一种心向往之的期待。血脉温情承去往,行针布线细细缝。经过作者、装帧设计师、资深出版人吴越和九州出版社等多方携手努力,本书现在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它字体娟秀、版式疏朗、图文并茂、装帧精美、质量上乘,突显了文星聚泉州的艺术效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突出的社会意义。

随着最后一次编校完成,书稿从我们手中离去,奔赴数千里外的泉州。我仿佛看到郭先生在家乡、为家乡奔波劳碌的身影,数十年间冒风雨、顶烈日,访人物、历沧桑,脚力更加强健、眼力更加敏锐、脑力更加迅捷、笔力更加雄健。泉州,因他笔下的故事,显得更加清秀;泉州,因他笔下的人物,活得更加动人。

(作者系九州出版社副社长,编审,《我想和这座城市明说》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