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型骗局来袭 警惕“网络换汇”陷阱

理财课堂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境交易的日益频繁,消费者的换汇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不法分子趁机而动,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优惠换汇”信息,精心设计骗局,诱导留学生、留学生家长、外汇投资理财人员等消费者陷入诈骗陷阱。此类骗局形式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呢?

“优惠换汇”实为骗局

以“优惠换汇”为饵,不法分子往往采用三个步骤,消费者须认清。

第一步,虚假广告引流。利用消费者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流程便捷的心理,通过热门社交平台发布换汇信息,承诺低于官方渠道的汇率、不限金额、无需提供证明材料、闪电到账等虚假条件吸引消费者上钩。

第二步,虚构身份背景。不法分子向消费者展示换汇交易记录、消费者好评记录等虚假证明材料,或是以小额优惠换汇获取消费者信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诱骗消费者进行大额换汇交易。

而到了最后一步,就涉及转账交易等步骤。通常来说,不法分子会要求消费者先行支付换汇款项至指定账户;待款项到账后,诈骗分子立即将受害者拉黑或删除,使其蒙受经济损失。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境外部分地区银行支票结算延时规则,制造资金已到账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转账至指定账户,随后利用结算延时规则撤回支票,或未在支票账户预留可用资金,致使支票结算失败。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会将电信诈骗资金转入消费者账户,使得消费者事后被执法部门要求将电信诈骗资金返还受害者。同时,因转账上游为电诈人员,消费者被动卷入电信诈骗案件,银行卡被冻结的同时,也可能被动沦为电诈“工具人”。

谨慎甄别 拒绝诱惑

“优惠换汇”已成为新型的诈骗手段,面对换汇需求,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

“一方面,谨慎对待网络换汇信息。面对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资讯,消费者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信陌生人的承诺,不轻易被虚假优惠迷惑,切勿轻易支付款项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在风险提示中表示,我国对外汇管理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应遵守。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私下换汇是违法行为,消费者若有换汇需求,应通过银行或持有正规资质的金融机构进行换汇。

目前,除境外部分地区银行支票设置结算延时规则外,境内金融机构也提供预约转账的撤销功能。消费者在收到支票或转账通知后,务必通过正规渠道确认资金已到账及到账资金可正常使用再进行约定交易。同时,保留好相关证据和交易记录,以便在出现纠纷时及时维权。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