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家庭都养了宠物,而宠物也就成为家里备受关爱的一分子,也为生活添加了非常多的乐趣。对于一些老人,特别是孩子不在身边的空巢、独居老人来说,养宠物更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当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除了传统的保健方式,养宠物逐渐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但是有些人在宠物身上倾注了太多情感,进而产生依赖,为之操透了心,甚至引发心理及情绪问题。今天,《晚晴话题》就来说说咱厝老人与宠物的故事。
像亲人一样的宠物
每天早上给宠物狗穿衣服,带它出去散步、晒太阳;一日三餐跟宠物狗一起吃;教它打招呼、作揖;睡前还要洗爪子、梳理毛发……不少老人把宠物狗当作孩子一样宠溺、照顾。
家住金井的刘敏珠(化名)奶奶直言:“狗狗就像我的亲孙子一样,儿子一周才回来一趟,平时都是狗狗陪着我。”原来,刘奶奶之前都在市区帮忙带孙子,自从孙子上中学后,她就回到了村里生活。“村里基本上都是老头老太太,平时聊在一起的少。和老伴也是‘大眼瞪小眼’,无事可做。”刘奶奶说,刚回家时,整天精神都有点恍惚,后来她也学着村里的其他老人,养了一条狗。
有了宠物狗之后,平时没事做的她可算是忙活了起来,在照顾宠物狗的过程中,与宠物也产生了感情,有时照顾宠物比照顾自己还要细心。宠物狗生病了,刘奶奶抱着它去宠物医院,所有照顾亲力亲为;天冷了,担心宠物狗冷,把家里的毯子拿出来给它裹上,还用旧衣服给狗改了衣服;买猪内脏剁碎,文火慢炖,为其烹食;带着外出放风,看着它钻进果园里嬉戏,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家住青阳的郭建国(化名)叔叔对宠物有着同样深厚的感情。4年前,老伴去世后,刚退休不久的他成了独居老人,因孤独、焦虑,人生一直处于低谷。后来,一只猫咪的到来,成功治愈了他。“看着心爱的猫咪一天天长大,给我带来无尽的欢乐。”郭叔叔说,猫咪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只是一只宠物,而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家人。比如猫咪生病,他会非常慌张,不敢想象以后没有猫咪的生活。“只要它在,我心里就踏实。今年清明节和孩子们回南平老家探亲,去了3天实在是太想它了,我提前坐动车回来了。”郭叔叔说。
“就像养了一个孩子,有喜有忧。”郭叔叔把宠物当儿子养,是因为觉得自己需要精神寄托,需要有能倾诉、能说话的对象,但儿女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对自己的关注就少了,有了宠物陪伴后就不一样了。“你看,不管是小狗还是小猫,都特别萌,看起来很讨喜。听说养宠物还有预防老年痴呆等好处。”郭叔叔笑着说。
过度依赖小心“副作用”
对刘奶奶和郭叔叔等老友来说,宠物是治愈情绪的“良药”,不过,长期过度“服用”,也有副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人越来越将宠物拟人化,在宠物的身上给予了很多的情感。有的老人爱之深,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猫狗吃上高级口粮;有些老人很享受与猫狗形影不离的日子,不仅让它们上饭桌、上沙发,甚至还经常与其同床共枕,十分亲昵;有的老人和同龄人无话可谈,也不喜欢与邻居交流,可一提起宠物则滔滔不绝……
咱厝华泰社区的严英花(化名)阿姨养了一只小狗叫“乐乐”,“乐乐”在别人眼中,是一只胖、脾气又不好的狗,但在严阿姨的眼里却是“可爱、哪哪都好”。平日里,严阿姨对“乐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想到,有一天,一直很健康的“乐乐”突然抽搐,虽经过治疗仍很快离世。“乐乐”的死对严阿姨的打击很大,她常常在家发呆、抹眼泪,有时还莫名发脾气,也不给老伴做饭、收拾家务了。儿子好言劝慰,不仅没起作用,反而挨母亲数落,“你懂什么?乐乐就是我的命根子,比你都听话”。儿子很不理解,觉得母亲因为一条狗情绪变得很不稳定,为此,他咨询了心理专家才得知,母亲可能患上了“宠物依赖症”。
“其实,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在青阳某宠物诊所工作的李先生说,在诊所里,宠物主人因为找不到宠物或是因为宠物生病、老死,而伤心、生病,当场号啕大哭的场景时有发生。资料显示,宠物依赖症指因为失去宠物,而出现抑郁、哭闹甚至绝食等现象,属于一种心理疾病,严重时会导致各种精神障碍,降低人际沟通等能力。
虽然养宠物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延缓大脑衰老、增加生活乐趣、减轻孤独感、缓解焦虑情绪等,但是如果过度依赖宠物陪伴,也不一定是好事,老友们除了养宠,也要记得多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组织的活动,或到公园练太极拳、舞剑、下棋,主动与同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