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学了,幼儿园门口再次成为情感交织的焦点。
每到入园季,“孩子哭闹”的场景都会在幼儿园门口上演。它不仅仅是孩子们迈向独立的第一步,更是对家长情感承受力的一次考验。
面对孩子哭闹,是应该正式地说再见,还是悄悄地走开?晋江市紫峰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林婉青表示,孩子入园哭闹是很正常的,分离焦虑家长和孩子都有。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要给予积极暗示,保持坚定态度,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为什么孩子会哭闹不上学?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不少幼儿园门口再次响起了孩子们的哭声。许多孩子在初次离家步入校园时,都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通过哭声表达出来,形成了一片“哇”声。
“孩子哭闹不上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林婉青介绍,首先是安全感的缺失。进入幼儿园,父母、亲人的暂时离开使孩子安全感缺失,导致心理、情绪、情感的不稳定,从而引发不良情绪。“孩子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恋感,突然要和父母分开,面对一个没有亲人的环境,会本能地产生分离焦虑。”
其次,就是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和家里不一样,幼儿园的教室、玩具、厕所都有很大差别。这种陌生感会让孩子觉得不安全,进而产生恐惧。”林婉青介绍。
再次,就是照顾模式变化。在家里孩子可能是“众星捧月”,而在幼儿园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忽视”,这种落差往往会导致孩子情感失落。
“行为规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孩子。”林婉青介绍,家庭中孩子的行为具有随意性,而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孩子们需要遵守各种规则,这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最后,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林婉青介绍,虽然部分家长已经在逐步培养幼儿自理活动的能力,但很多孩子具备的能力往往与幼儿园要求的自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入园后,即便有老师的帮助,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靠自己穿衣、喝水、吃饭等,这会让在家里得到全面呵护的幼儿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
家长可以怎样做?
针对孩子开学时的哭闹,林婉青建议,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正视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是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焦虑。焦虑虽然感觉起来不舒服,但它能让我们警惕起来。分离焦虑不光孩子有,家长也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孩子情绪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父母如果内心有压力,一定要先排解自己,再来关照孩子。
给予积极暗示:孩子放学后,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他们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比如有什么开心的事发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做了哪些有趣的游戏等。家长要肯定、鼓励孩子积极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对幼儿园生活更有兴趣。
建立分别仪式感:一些父母为了避免孩子的哭闹,选择在孩子不注意时偷偷离开。这种行为会消耗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让孩子感觉到被抛弃,增加他们对分离的恐惧。每天送孩子入园时,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比如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句特别的话,让孩子感到安心。
准时接孩子放学:让孩子知道父母会在固定的时间接他们回家,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同步生活作息:帮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尽量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保持一致,减少因作息改变带来的不适应。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在家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等,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