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玲玲
近年来,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始终高度重视人文医学教育,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先后涌现出许多医德高尚的专家,诠释了何为“大医精诚 敬畏生命”。今年4月,以“文化蕴育晋医·科教赋能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晋医科教文化艺术节正式开幕。希望通过各类科教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创新力,同时加强全员对医德医风建设的认识,弘扬医师职业精神,厚植医院文化。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在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从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提供的一组组数据中挖掘出了部分“最美医生”代表,他们用忘我的精神守护生命,夜以继日,救死扶伤,用汗水和坚守为患者带来希望。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几组数据走近可敬可爱的医师们。
眼科林水龙:手术量最大
在眼科副主任林水龙的诊室里,每天都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感激而归,既有百岁高龄的老人,也有咿呀学语的孩童……从医29年,林水龙尽心尽责,诊治各类疑难眼病患者超3万例,让不计其数的眼病患者重获光明。
8月13日,来自池店镇的80岁老人李天锡来到医院,将精心准备的三份礼物送给林水龙。“这是我题的一副藏头诗对联——‘水泽四海润心腑,龙腾五洲济世情’,还有一幅‘德医双馨’书法作品,再加上一幅画,都送给您,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李天锡握着林水龙的手激动地说。
两年前,李天锡的视力开始逐渐下降,到医院后被确诊为白内障。“平时看东西,都只能看见一点点轮廓,每天心情特别差。”白内障给李天锡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小舅子的推荐下,他找到林水龙做手术。
一台白内障手术从上台到下台,全程不到10分钟,却彻底改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那天纱布一拆下来,就清晰地看到医院后面的舜帝庙,我高兴坏了。”李天锡说,术前他看东西模糊不清,术后他直言“简直比我18岁时的视力还要好”。重获清晰视界,他和家人激动不已,大家都对林水龙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医术高、医德好。
类似这样患者致谢送锦旗的场景,常常出现在医院眼科的门诊、病房里。据统计,从2021年医院搬入新院区至今,林水龙的个人手术量累计达到4400多台,位居全院首位。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不仅让林水龙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也获得了同事的肯定。
“水龙主任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平时周末也很少休息,病人有需要,他便随叫随到。”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眼科主治医师洪婉丝回忆道,一个周末深夜,一名患者酒后与人发生争执,导致右眼球破裂,鲜血直流。林水龙接到电话后就往医院赶,不到10分钟便出现在科室,随即与同事一起投入到术前准备中。“整个手术做完已经是凌晨4点,他收拾一下就回家了。没想到过了几个小时,他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诊室看诊了。”洪婉丝说。
多年来,在林水龙的带领下,眼科的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成功获批为“光明中心”,成为福建省首家获批的县级医院,晋江群众可以在家门口获得规范化的眼科诊疗服务。
“做这行这么多年,我感受最深的是病人揭开纱布时的那种喜悦,这是我们作为眼科医生最乐意看到的,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赞誉。”林水龙说,科室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关注病人的就医体验感及病人对手术的认可度。随着医院眼科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患者慕名而来,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其他县、市、区的居民来治疗。林水龙说,接下来,他将继续带领眼科团队不断提升眼科技术和服务质量,让晋江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眼病,解决他们需转外就医的困扰。
内分泌科李美蓉:诊疗量最大
每到周一、周三坐诊时间,李美蓉的诊室外候诊区域总是坐满患者。她是医院内分泌科的骨干,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守门人”。从医14年,她坚守临床一线,对待患者如亲人,慕名而来的患者与日俱增。如今,坐诊一天平均要面诊120至140名患者,让她荣登新院搬迁至今“诊疗量最大的医生”排行榜首位。
每逢坐诊日,李美蓉总会提前半小时上班,这已经成为她多年来的习惯。究其“早到”的原因,竟是因为“病人多到看不完”。李美蓉告诉记者,由于内分泌患者就诊前大多需要先验血,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才能对症下药。而这等待结果的时间,往往需要两个小时。
“如果患者预约在9点30分前看诊,那么等到11点就能拿到检查单;但预约到9点30分后的患者,就不得不等到下午再跑医院一次。”李美蓉解释道,为了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她都会提前上班,为预约较晚的患者开具检查单。这样一来,患者就能尽量在半天内看好病。
由于每天来找李美蓉看病的患者非常多,除了“早到”外,李美蓉还经常“晚退”,下班延长半小时是家常便饭。“早上一般12点30分后才下班,大多数时候食堂已经没饭吃了。”李美蓉坦言,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选择回科室煮点方便面充饥。饭后,又抓紧午休一二十分钟,下午继续提前坐诊。
“来找美蓉医生的患者很多,都提前预约满了,有时还要加号。”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门诊部主任张荣文介绍,从医院搬迁至新院区至今,李美蓉门诊量累计达48801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527人次,是名副其实的“诊疗量王者”。
“有的老百姓就是觉得,只要你愿意给我加号,他们把午饭带过来吃,在医院等着也没关系。”李美蓉说,看到患者如此认可,自己更应该认真为他们看好病,才能不负所托。
除了坐诊外,李美蓉每周二、四都要在病房工作,负责收治住院病人。每周五,她还会到新塘社区卫生院开展下乡帮扶工作,为群众宣讲健康知识、举办科普讲座,免费为村民开展健康检查。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贴心的服务态度,李美蓉赢得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众多患者纷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与感受。
“李医生是我这几年遇到的最贴心的内分泌科医生。”“每次带父亲到医院找李医生看病都感觉很好。她医术高超而且很有耐心,把患者当成亲人来看待”……在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线上预约平台上,有一个患者对医生的评价版块,其中有超过6000多条的留言,都是患者写下的对李美蓉的感激之词。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对于李美蓉而言,医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具有无上价值的事业。“我们家是‘医生世家’,我爷爷、伯伯、堂哥堂姐都是医生,从小我就对医学很感兴趣。”李美蓉说,作为一名医生,她希望自己能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目前,她正潜心研究减重领域的知识,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具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高效解决他们的实际难题。
骨科郑勇强:收到锦旗最多
走进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郑勇强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柜子的锦旗。从2021年医院搬迁至新院区至今,郑勇强已累计收到30面患者送来的锦旗,成为全院“锦旗榜”上的TOP1。每一面锦旗背后,是患者对郑勇强医术的肯定及对他满满的感激之情。
“我现在在爱尔兰,和家人、朋友分享了我在晋江的手术故事,他们对您和您的团队高质量的服务印象深刻。再次感谢您,亲爱的郑医生。”近日,远在万里之外的爱尔兰患者RITA特意给郑勇强发来感谢信息。
2022年,RITA来到晋江工作。彼时,她的左髋已经反复疼痛了9年,其间曾多次寻医问诊,但收效甚微。当年7月,因疼痛加剧,RITA来到晋江市医院骨科门诊就诊。医院检查后发现她的左髋关节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郑勇强和团队经过细致的病情讨论后,决定为其进行“左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RITA恢复良好,6天后便顺利出院。
如今,RITA行走自如,无痛感。她向同样患有髋关节疾病的爱尔兰朋友推荐了郑勇强医生。RITA逢人便夸赞这段在中国的手术经历。她说,能够在中国晋江遇到这么好的骨科团队,是她的福气。
除了国际友人的赞誉外,还有来自无数晋江患者的肯定。“郑医生人很好,我出院已经两三年了,他还会时不时关心我的身体情况。平时有事问他,他也很热心地回复,现在我们都处成朋友了。”家住青阳街道的李先生对郑勇强的医术医德赞不绝口。
在收获患者肯定的背后,藏着郑勇强不为人知的辛勤努力和付出。2018年,他从南方医科大学获得骨科临床博士学位后,先后到美国大西洋脊柱中心、香港玛丽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等国内外骨科中心访问、学习,只为进一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2020年,晋江市医院与上海六院正式合作后,大批骨科专家入驻晋江。郑勇强紧抓机遇,跟着专家在门诊、手术中学习先进的骨科技术与理念,一批批高难度技术也相继落地晋江。身为科室管理人员,郑勇强还定期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开展学习讨论,结合临床典型病例交流治疗经验,带动科室人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门诊、手术、查房……每天,郑勇强都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待命,只要患者有需要,必定随叫随到。“病人的事情无小事,骨科的特点就是急诊多,而且分秒必争。”郑勇强坦言,他早记不清有多少个夜里从睡梦中醒来,驱车赶往医院进行紧急手术。
由于工作原因,郑勇强很多时候不得不“抛下”家人。从医15年来,纵然心中充满对家人的愧疚,但他在这条路上始终坚定不移。“我希望能够抓住晋江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大好机遇,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带领科室小伙伴们一起进步,把晋江骨科做大做强做优,为晋江市民乃至福建周边省份的患者就医做出应有贡献。”郑勇强说。
神经内科黄银辉:科研成果最多
今年5月,在第二届“泉州人才节”开幕式上,由泉州市委组织部、泉州团市委等7个部门联合开展的“泉州市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评选名单正式发布,50名优秀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其中,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神经内科医生黄银辉榜上有名。
作为一名长期坚守一线的临床医生,这已经不是黄银辉第一次获得“创新”类别的殊荣。多年来,他先后获得福建省医学科技三等奖2项、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晋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CSCD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诸多科研成果在手的他,已然成为医院的“科研学术新星”。
作为福建省县域首家“综合卒中中心”单位,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的卒中中心在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建设和多学科联合规范诊疗脑卒中等方面达到省内同级医院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得益于医院提供的宝贵平台,黄银辉所在的神经内科团队比其他医院的同行拥有更多使用新技术的机会。
“溶栓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药物把堵住脑血管的血栓溶解掉,使血管恢复畅通,从而拯救未死亡的脑细胞。”黄银辉说,由于医院开展此项技术比较早,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
“比如,用溶栓治疗病人的过程中,有的人容易出现脑出血,或者溶栓后症状会加重。我就会在临床实践中仔细观察:是否和病人血压太高有关?还是因为血糖的缘故?今后怎么减少溶栓过程中病人的出血风险……诸如此类技术细节上的把握。”黄银辉说,他会及时记录下自己的临床观察,并利用业余时间将这些经验归纳总结,以便日后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医生有更多可供参考的经验借鉴。
多年来,黄银辉主持开展的卒中相关诊治技术,获益的卒中患者累计数千例,有效降低了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病残率。他在临床中总结的卒中相关研究成果被同行认可,已先后在7家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运用,成为临床诊断、治疗的有效依据。值得一提的是,黄银辉还积极参与举办学习班,主动与业内同行分享治疗经验,向他们推广静脉溶栓、介入取栓、微创锥颅等卒中治疗的相关诊治技术,有力增进了本地区医师对卒中最新治疗进展的认知及应用。
除了完成临床一线的大量工作任务外,黄银辉也积极参与院内组织的创新比赛,先后获得晋江市医院“最佳病历书写医师”“最具创新能力医师”“晋江市医院金点子奖”等荣誉。在教学方面,黄银辉也多次受到学生好评,获得“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泉州医高专优秀带教老师”荣誉。
“积跬步方能至千里。临床研究便是积累的力量,目标是实现患者的最终受益。”黄银辉说,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他将继续深入探索,从疾病的源头为诊疗的新进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干预策略,推动学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落地,造福更多晋江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