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b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永和77岁陈水克:

一支画笔绘出夕阳红

晚晴人物

近日,一本《乡村记忆百图》的画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作品以国画的形式,深情地描绘了家乡的前尘往事,展现了作者对故土和家乡的深厚感情。“每一张图都让人想起了过去的岁月,里面画的内容都是我们从小经历过的,很多画面现在都看不到了,太难得了。”安海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碧霞老师自从拿到画册后,便爱不释手。

这本画册的作者正是咱厝中学退休高级教师陈水克,77岁的他从退休时起,便开始学习国画,坚持不懈地创作,并以乡村记忆为主题绘制了数百幅作品,今年年初,他将其中的100幅作品结集成册,才有了这本《乡村记忆百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陈水克的家,去听一听画册背后的故事。

老教师的新“事业”

陈水克是永和力争村人,现居住在安海。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过上山下乡,后来参加1977年的高考,考上泉州师专,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后来,他当了20多年中学校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到退休。

在当中学校长时,陈水克办过职业教育美术班,那时起就对中国画情有独钟。2008年退休后,陈水克报名到晋江老年大学学国画,开启了自己的新“事业”。“退休了也要找一个兴趣,我就把学国画当成事业来学习。”陈水克笑着说道。后来,陈水克到北京去照顾孙儿,离开了晋江,但他也没忘记学国画。在北京的家中,他总是找时间学国画技巧,还报名北京老年大学学习。“知道琉璃厂附近有很多行家聚焦,我就常常去琉璃厂,看别人的作品,也把作品带过去向行家学习请教。”

10多年来,陈水克在北京、晋江两地跑,每次回晋江小住时,他都把时间用来画画。“在晋江不用照看孩子,比较能专心画。”在晋江,陈水克经历多次搬家,但无论搬到哪里,他都会给自己安排一张画画的书桌,如果条件不允许,他也会利用餐桌去画画。“灵感来了,就把餐桌上的东西收拾一下,开始画。”陈水克说,画画是会手痒的,一段时间不画了就难受,“有时兴致起来的时候就画个不停,一连会画好几幅,连饭都忘了吃。”

对于这个晚年的爱好,他用对待当年的工作一样来对待。“从没学过写生素描,不懂构图、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等基本功,要如何动手呢?我就从临摹入手,追古人追名家,比如画人物,就先从五官模仿起,再模仿手脚的画法。”

一开始,陈水克也画山水花鸟,后来,他慢慢只画人物,有人物就有故事,通过写意的方法,通过一幅画去传达更多的故事。就这样,陈水克在临摹的基础上,借题发挥,边学边画,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画画时,陈水克会在心里先打稿,构思整个画面的布局及表现的内容,落笔时才能巧妙构图。“国画中的留白、运笔、布局等艺术手法,都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用画展现家乡故事

关于《乡村记忆百图》的诞生,其实是一个偶然。陈水克的作品经常参加晋江市及安海镇的书画作品展,每次参展都有行家、老师和他一起探讨。于是,陈水克就想着把作品结集成册,可以更好地向人请教。

有了这个想法后,陈水克一边从所有的作品中挑选了100幅,一边联系出版单位。作品要更好地呈现在画册上,需要装裱然后拍照,光是装裱就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经过两个多月,这本《乡村记忆百图》成册。

这部画册涉及的主题丰富多彩,从乡村的日常生活、衣耕劳作到人们的喜怒哀乐,每一幅画都如同一首诗,讲述着乡村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真实而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退休后经常会回想过去的经历,总是想记录些什么。可是自觉文笔欠佳,后来想着干脆用平时喜欢的国画来表现。”陈水克表示,由于自幼在农村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中。“那些简单而美好的时光,成为我绘画的源泉。每一次提笔都是一次怀念。温暖的阳光,朴实的面孔,恬静的田野都成为我画作的主角。”

在创作过程中,我力图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乡村场景和人物——有农忙时的田间地头,有闲暇时的村口聊天,有孩子们的嬉戏打闹,有老人们的悠然自得。每一幅画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一笔都是对时光的怀念。

在考上大学之前,陈水克爬过山、种过地,到东埔海边载过鱼,去紫帽山果林场载过水果,踩自行车载过客,多年参与军垦农场秋收大忙,亲历山美水库大合龙会战,负责生产队粮食加工厂,开过小卖部……这些生活经历都深刻地留在了他的记忆里,成为他画笔下的素材。“这张图表现的是高中时,父亲冒着大雨从永和步行到安海养正中学为其送吃送穿的,一身狼狈地出现在教室的情景。十多公里的路,很难想象他是怎么走过来的,现在想起来还是五味杂陈。”陈水克从众多的作品里翻找出一张画说道。而后,他又指着另一张画说:“这是表现外地人第一次来安海吃土笋冻的场景。”他的作品里,有过去生活的印迹,也有晋江乡土人文的展现。

“在创作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陈先生参考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乡村生活的观察。他的内心成长历程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故土和家乡的深深热爱和眷恋。他的作品不仅使人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和美好,还能体会到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和对家国情怀的感慨。这种情感传递是深沉而真挚的,让阅者不禁产生共鸣。”清华大学教授、养正中学北京校友会会长吴树林在为《乡村记忆百图》题写的序言里说道。

学习不止 涂鸦不辍

如今,回到晋江的陈水克依然每天坚持画画。“去年从北京回来后,就不打算再来回跑了。”陈水克说,他想着在年底,再出一本画册,把之前没有收进画册里的,还有一些没画完的画收录进去,“关于乡村的记忆还有很多,我尝试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描绘乡村,使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陈水克表示,《乡村记忆百图》这本国画画作集,既是对中国农村历史文化的记录和传承,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的回顾和表达,向读者展示些许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乡村风貌,以及那些永恒的朴实情感。“无论是已经成册的,还是还在创作的画作,都是表现我对故乡的真诚怀念,对中国农村的由衷敬意,希望它们能够多少引起人们对乡村既往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记忆百图》画册里还收集了陈水克自己刻的上百枚印章。除了有名字专用章、“泉州”“鸿塔”等地名章以外,还有“心画”“意由心生”“乐此不疲”“见贤思齐”“咬定青山不放松”“道法自然”等表现心声的印章,“画作少了印章就少了很多韵味,不同的章让画作变得更有趣,不是吗?”陈水克说道。

这些年,经过不懈努力,还有多位名家大师的不吝赐教,陈水克得到中国书画家协会的认可,成为协会的会员。“写写画画,涂鸦不辍,也算退而不休,有滋有味。画好画歹,任凭他人评说,只要自己看懂,乐在其中就好了。”陈水克笑呵呵地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