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海莲
正月初九(2月18日)晚,晋江市永和镇山前村,夜幕下4000余名群众穿新衣、擎火把,环绕着村庄大道踩街巡游,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这壮观的一幕,正是来源于一年一度的山前村火把节。作为汉族少有的火把节,山前村火把节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乡亲的参与。2013年,山前村火把节被列入晋江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山前村火把节入选泉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一年火把节当晚,人们都能见到火红的“长龙”将山前村映照得喜气洋洋,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村民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希望。人们不知道的是,火把节曾一度停办,直到1983年才又恢复,近些年在山前村众多乡贤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和山前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蔡东炳便见证了火把节从暗淡到火红的这一过程。
山前村人的火把节情缘
2月18日晚,山前村世泉宫门口,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村民们正等待着点火时刻的到来,现场欢声笑语、人潮涌动。当“圣火盆”被点燃,村民们也陆续将手中的火把一一点燃。随后,村民便擎着火把开始绕村祈福。
“现在要绕着走3公里多,过去村子不大,路也不好走,绕村里走完一圈才一公里多。现在比以前热闹多了。”世泉宫旁的一座2层石头房里,73岁的蔡东炳看着楼下热闹的人群和火红的火把,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蔡东炳记忆里,火把节只留在了幼小的他的印象里,“在我懂事的时候,火把节就没有举办了,直到1983年村里才开始恢复这个节日。”蔡东炳说,山前村有蔡、吴等姓氏,以蔡姓为多。据蔡氏族里的长辈说,“火把节”最早由蔡姓祖先开始,最少也有300余年的历史。以前,“火把节”都是由世泉宫的“甲社”组织开展,到上世纪70年代,“火把节”停了十几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民才重拾这一民俗。
原来,据山前村族谱记载,过去的山前村村民主要以务农为主,除遭遇社会动荡不安外,还常有洪涝等自然灾害,山前村的先辈们非常渴望能有个收成、安居乐业。火把节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已世代沿袭300余年。很久以前,村里经常发生自然灾害,村民为了祈福,发动全村人举起火把,伴着锣鼓声和鞭炮声绕村巡游。山前村在天香巡境中,不仅请出村里世泉宫供奉的保生大帝巡境,还擎着火把巡游。该村火把节早期名为“天香敬天公”,主要是依托世泉宫举行。
“这是全村人的节日,也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蔡东炳说,山前村的村民对火把节有很深的情结。每年火把节前后,全村人都会开始准备火把,准备祈福的贡品,将这一天视为新年好运的开始。“过去家家户户都会做火把,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巡村祈福,非常隆重。”
见证火把节的演变
“以前每年正月初四,村里的代表齐聚世泉宫,通过卜杯的方式确定火把节期间的相关事宜,如火把节举行的时间,抬油锅、抬轿的人等。火把节的日子,每年都不一样,但大体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前几年,为了方便村民参与,才把日子固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九。”蔡东炳说道。
原来,过去的火把节是没有固定日子的。以往每年正月初四,山前村四个角落的主事人会齐聚世泉宫,以“掷卜”的方式来决定火把节的日子。日子选定,村民们便着手准备制作火把,等待火把节的到来。从2012年开始,为了方便活动的举行,山前村把火把节固定在正月初九的晚上,“固定了日子,大家准备起来也方便很多,许多海外的乡亲想回来参加也更方便了。”蔡东炳说,2009年,村里老人会接手火把节的操办后,大家才萌生出这个想法。
“山前村旧制‘火把节’,共有三天,第一天举行‘竖旗’之后,村民只能入不能出,待得三日之后‘倒旗’才能出村。”蔡东炳告诉记者,以前,山前村的“火把节”并非只是拿着火把巡游,还伴有许多有趣的环节。那时,“火把节”由甲社组织,称为“甲社拿火把”。据介绍,传统的“火把节”开始后,还要伴有鼓音表演,即每个甲都出一队鼓音队(锣鼓),这些鼓音队不仅仅是敲锣打鼓,还要在队伍行进时进行“对打”。当然,不是真的打架,而是用鼓与锣互相撞击,看哪一方能更胜于对方,“对打”时常常弄得人仰马翻,惹得围观的村民哈哈大笑,以此制造热烈气氛。
“这个鼓音对打也是传统火把节里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自从上世纪60年代之后,鼓音对打就极少出现了,因为鼓音对打有一定的节奏及步法,会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失传。我们就想着有机会要把它们再传承回来。”
除了将日子固定下来以外,山前村老人会还统一了火把的高度。“过去火把大小不一,后来统一成1.5米高,制作火把的竹子和黄粗纸等材料也由老人会统一分发,这样一来,整个活动就更加规范了。”蔡东炳当了12年山前村老年人协会的会长,他和老人会其他成员一起,将火把节的传统环节进行了传承和创新,让火把节在现代社会更加蓬勃地发展。
火把的制作和传承
每年火把节当晚,当夜幕降临时,山前村男女老少都手擎火把,在锣鼓队的带领下,沿着村庄外环大道游行。其状如一条巨大的火龙,场面相当壮观。“要让火把能够燃烧得更久,火把的制作非常关键。”蔡东炳说,过去山前村人人都会做火把,只是这些年做的人渐渐少了。
春节前,蔡东炳特意为记者展示了火把的制作技艺。“制作火把需要的材料——黄粗纸、细竹竿、铁线,这些都是平常的东西,但是要把它们做成一支好的火把并不容易。”
只见蔡东炳将竹子末端留下一米长作为手柄,然后将手柄以上的竹子劈为五瓣。“也可劈为七瓣或九瓣,所劈瓣数必须为奇数,才能将火把编织成圆形。”他一边制作一边说道。随后,蔡东炳开始进行卷纸。“别看卷纸并不难,卷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编织火把时的美观与火把燃烧的时间。”只见他将裁好的黄纸平铺,将黄纸绕着一根如筷子粗细的铁棍卷起,待纸卷完,抽出铁棍,将卷纸的尾巴部分用糨糊黏住,这样就卷好了一根。“卷的时候一定要结实,不能松散,否则就不耐烧。”要把火把编织得结实,编织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很用力。要编织得好看又结实,颇费工夫。只见每卷一定的长度,蔡东炳就要在竹心里塞进黄纸团,“这样不仅可以把火把撑大,还能多吸点油,延长火把燃烧时间。”
而后的浸油和晾干这两个步骤也是火把耐不耐烧的关键。“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只能用油渣浸泡,浸泡一次没法充分,一般要泡两次以上,让黄纸充分吸油,这样火把燃烧的时间才能更长,所以往往要提前一周才来得及。现在用的一般是花生油,泡一两次就够了。”蔡东炳说,按这样制作的火把可能巡村一个多小时都不会熄。
2020年,蔡东炳被列为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和山前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火把节文化的传承。“过去都是自己做,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近年来,山前村外出工作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变得更忙了,愿意花工夫去制作火把的也少了。慢慢地,村里便有人专门制作火把卖。”蔡东炳说,虽然会制作的人不多了,但是随着火把节被列入非遗文化项目,越来越多人又开始重视并重拾这个技艺,“只要村里还举行火把节,制作火把的手艺就不会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