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b版:理财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贷款营销短信迎新规

业内支招如何辨别真假信息

“你好,恭喜您获得我行专属消费贷款申请资格,金额最高20万元……”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也接到过类似的短信。现实中,除了正规金融机构所发布的推广信息,不法分子也冒用营销机构名义违规发送营销内容,让不少人上当受骗。

就此,1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印发《关于规范辖区贷款营销短信的通知》(下称“通知”),合力规范辖区短信营销贷款行为。

对于此次新规,晋江消费者是如何看待的?面对五花八门的贷款营销短信,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辨别真假呢?

做好短信营销管理

贷款营销短信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他依法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统称“贷款营销机构”)开展贷款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介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事实上,也存在不法分子冒用贷款营销机构名义违规发送营销内容、违规搜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侵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此处新规着重明确,贷款营销机构开展短信营销的内容不得超过金融管理部门许可的金融业务范围。贷款营销机构应建立短信营销号码白名单制度,全面、准确梳理统计本机构贷款营销短信号码并按规定向金融管理部门报送。同时,要求贷款营销机构完善短信营销的内控管理机制,包括合规管理机制、合作机构管理机制、短信营销贷款监测机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等四项机制,切实压缩不法贷款中介生存空间。

咱厝人如何看待?

通过短信营销,是此前多数金融机构获客都会采用的手段之一,通过投放多类型的短信广告,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继而提升获客率。

“尽管新媒体宣传日益增多,但目前,短信营销依然是一大方式。”晋江某银行客户经理陈先生告诉记者,“这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一个有效方式,如果投放到精准人群,效果就会很好。”

不少不法分子也将目光瞄向了短信诈骗这一领域,其所发的短信内容,经常让消费者难以分辨。“有些短信手机自动拦截了,但也有一些乍一看像真的,但感觉又有点不靠谱,里面的链接更是不敢点。”消费者李玉直言,自己分不清贷款短信背后的贷款机构是否正规,因而对多数短信内容采取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置之不理。

消费者刘玉明则认为,“短信营销有好有坏,过多的营销会让人有些厌烦,但一旦短信内容与自己的需求息息相关,且为正规机构所发,那么就给予了消费者一次很好的选择机会,并非所有的影响都是负面的,至少可以了解金融机构当前的活动优惠,以及一些新产品内容。”

对于此次新规,记者了解到,不少受访者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规定将剔除掉不法机构的诈骗内容,让真正的、实用的产品传达给更多消费者。但多数人认为,金融机构在营销频次上应有所控制,频繁打扰也会产生副作用。

注意明辨真假短信

针对不法分子频频发送的诱导和诈骗短信,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此类贷款营销短信往往是不法分子为实施诈骗目的而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抛出的诱饵。如消费者信以为真,就可能被套取个人信息,继而上当受骗。

此类骗局,骗子利用短信等方式吸引受害人,通常以“额度高,利息低,对征信还没有任何要求”等为诱饵。受害人上钩后会被要求填写资料,之后骗子会以“交信用保险”“刷银行流水”“账号需要激活”“不继续会被起诉”等理由要求转账。有的骗子会先给受害人发放一笔小额贷款,随后诱导受害人提高信用额度。受害人若需提高额度,就需要按骗子的要求进行上述操作。转账完成后骗子会告知受害人贷款在几天后到账,之后拉黑受害人消失。

“银行贷款需要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才能办理,绝对不存在一个短信或一个电话就承诺可办理贷款的情况。”工商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凡是声称“无须抵押、无须担保、不看征信、放款速度快”,要求缴纳“保证费”“解冻费”等各种手续费或“刷银行流水”的都为骗局。

如果消费者收到标注为“xx银行”的贷款营销短信,但发送号码为一串无规律的号码的,要谨防上当,对方可能是贷款中介或是诈骗分子,有疑问最好先拨打银行官方服务热线或是到柜台求证。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应当到正规银行,办理正规的贷款业务不需要提前缴纳任何费用,银行对个人信誉的评估不会通过汇款等来进行,没有所谓的刷信誉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