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尔滨”成了热词,东北冰雪旅游“杀疯了”。
联想到,因烧烤出圈的淄博、因电视剧《狂飙》而“狂飙”的广东江门、由“村超”带火的贵州榕江等。这些地方的受关注度呈几何式爆发,归功于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当地商家、群众的积极响应,以及自媒体的加持。
一夜爆红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厚积薄发,而要把“流量”变成“留量”,更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流量从何而来。短视频的兴起,成为一座城市联系网友的最佳桥梁,大量的流量打造出专属某个城市的网红标签,进而造就了网红经济。
其次,是持续开放的城市想象力。差异化的旅游体验、极具特色的烟火气,是游客们到此一游的目的所在。但如果将城市特质打上网红标签,成为固定的卖点,没有输出城市内涵,没有让城市有可持续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就容易变成真正的“到此一游”,成为一锤子买卖。
更重要的是,要有经得起考验的城市治理能力。人流的大量涌入,是对城市治理的一次“突击考察”。深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基础配套、良好的营商环境等才能真正组成一张完整的“城市名片”,让游客看到可以“再来”甚至“留下来”的潜力和诚意。
回看晋江,文旅发展颇具潜质,除了历史文化底蕴、山海资源等,笔者以为,还需要给外地游客呈现更多“反差感”和“神秘感”。让“流量”看到一座城市的“能量”,或许是把“流量”转化为“留量”的一种方式。
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