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b版:消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收益理财难觅

警惕“保本高息”陷阱

今年初以来,理财市场表现平平,部分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破净”现象,使得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难以寻觅。面对众多投资者旺盛的投资需求,一些不法分子却动起了歪心思,频频利用“保本高息”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投资消费者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面对这些金融高息骗局,如何进行防骗呢?本期我们一起聊聊。

“保本高息”为饵实施诈骗

一般来说,不法分子往往选择老年人等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人群,利用部分投资消费者对金融投资产品认知不足的弱点,虚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承诺“低风险、高收益”,诱骗老年人投资“养老服务”,待吸引到资金后携款潜逃,致使投资消费者血本无归。

“我们平时会对客户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尤其对老年群体,向他们提示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保本高息’的理财产品切不可信。”晋江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介绍。不法分子先利用金融便利、赠送小礼品等手段,博得投资消费者的信任和好感,进而向其宣传“公司内部理财”“内部员工版固收理财产品”等理财产品,诱骗投资消费者将资金转账到不法分子名下账户,谎称代为购买,并提供伪造理财产品确认函,而这样的骗局往往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此外,部分不法分子并未取得正规的理财销售资格,却将自己包装成“专业”的理财师,通过网络发布“高息”收益,以学习投资理财技巧为幌子开设理财课程,寻找诈骗目标。投资消费者受“高息”收益诱导,也将陷入金融陷阱中。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资管新规实施后,任何理财产品就不存在保本保息,在理财收益下滑的大趋势下,高收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银行人士表示,风险与收益往往形成正比,收益越高,其风险也越大,切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者应审慎选择,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购买匹配的理财产品,切勿听信不法分子的“忽悠”。

在接受金融服务时,尤其要注意提供服务的机构或个人是否是正规机构,应选择正规持牌机构的官方线上或线下渠道,注意查验相关机构及销售服务人员是否具备金融经营、从业资质,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详细了解风险揭示书、关注购买产品的风险等级,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向不明第三方转账汇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