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 林佳琪(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滨江校区)
10月2日上午,“小记者大讲堂”带领本报小记者探索新领域。唐调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室的老师杜亚群、王星,教小记者吟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等,领略中华经典之美,抒发爱国之情!
一听到“唐调”,大多数人首先会将它解读为“唐朝的调”,其实不然。杜亚群老师告诉我们,“唐调”因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而得名。作为20世纪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吟诵流派,唐调被誉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杜老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唐调的缘起、演变、发展和传承的过程。而后,杜老师向大家现场演示了如何正确地吟诵“唐调”。杜老师把文字与声音相结合,展示“唐调”的各类文体读法,使我们深入领略了唐调的魅力。
中国的吟诵文化源远流长,从先秦开始发轫,汉魏六朝得以发展,在唐朝达到兴盛,宋元明清为繁荣期, 民国时期逐渐衰落。杜老师普及道:“先秦散文调庄重古朴,不用较长尾腔;后世散文调则重气势,吟诵旋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并辅以较长的特殊尾腔,将神气表现得酣畅淋漓。”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分别用先秦散文调和后世散文调吟诵《论语》名句和《读书有三到》,别有一番风味。
学习完基本调,终于到了“验收”学习成果的时刻。在杜老师和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站起身来,齐声吟诵《秦风·无衣》《满江红》《少年中国说》,气势高昂,声音洪亮。那一刻,爱国诗词里充沛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小记者感言
通过这场入门讲座,我学习了读古诗文的方法。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尝试用着唐调吟诵《木兰辞》,既能方便我们记忆,又能领略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一个好方法。蔡彬蔚(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滨江校区)
我们用唐调诵读《满江红》《中国少年说》等,品味出中华经典独特的美。我深深地为自己身体里能流淌着中华血液而感到自豪。
洪煜权(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从小我就喜欢背诵古诗,幼儿园大班我就会背诵《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木兰辞》等。这次讲座让我对古诗文更感兴趣。
黄谦诺(晋江安海养正中心小学)
在学习吟诵的过程中,我会被自己唱的腔调逗笑。通过不停地模仿老师,我逐渐掌握了这项新技能。通过这次讲座,我们的见识面更广了,知识更丰富了。希望后会有期,我们再一起学习。
张宸瑞(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
指导记者 欧阳霆 董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