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汉
“师傅,天气太热了,来我们网点的惠民驿站喝点水……”走出去,把身边有需要的人请进来,在炎热的夏天递上一杯水,在忙碌的时节为疲惫的身躯提供一个休憩的座椅,这样的贴心服务,在兴业银行晋江支行并不少见。
自“兴公益”惠民驿站设立以来,兴业银行晋江支行着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从网点到社区,为居民多走一步,为群众多想一点,以“一点一滴”的公益力量切实解决劳动者“饮水难、吃饭难、如厕难、休息难”的现实问题,让小小的驿站,传递城市温度。
劳动者的温馨“港湾”
驿站,自古承担途中食宿、落脚休憩的职能。顾名思义,在城市中奔波不停的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员、志愿者、务工者等新市民是“兴公益”惠民驿站的常顾人士。传承从古至今的驿站精神,“兴公益”惠民驿站希望成为一个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温馨港湾。
走进兴业银行晋江支行的“兴公益”惠民驿站,在厅堂醒目处,休息座椅、饮水机、纸巾、一次性纸杯、针线盒、文具用品、免费充电等爱心设施应有尽有,这里已逐渐成为广大户外劳动者遮风避雨、休息歇脚的温馨“港湾”。
“今年夏季气温比往年更高,有了这样一个歇脚的地方,方便我们休息,真的很方便。”快递小哥小陈说道,“口渴了就进来喝水,手机没电也能进行应急充电,这些服务对我们这些长时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很实用。”
“群众冷暖无小事,我们着力打造一个‘冷了可取暖、热了可乘凉、渴了有水喝、伤了可用药、累了可歇脚’的服务平台,让户外劳动者有一个歇脚点。”兴业银行晋江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为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打造“兴公益”惠民驿站,为社会工作提供各项综合便民惠民公益服务。
老年群体的“贴心人”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不断更新迭代,为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兴业银行晋江支行着力解决老年人在金融服务方面的痛点,依托“兴公益”惠民驿站等厅堂服务,全面升级老年人金融服务。
一方面,该行在网点建设及环境管理方面进行全面适老化改造。大到无障碍通道、低位自助设备、爱心座椅、紧急呼叫按钮等硬件设施,小到老花镜、放大镜、血压计、拐杖等物品配备,一应俱全。
另一方面,网点厅堂智能一体化系统设置“特殊取号”功能,大堂经理可根据客户年龄及行动便利程度等实际情况综合判断,优先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叫号,减少老年客户等待时间。同时,网点为老年客户开辟网点“绿色通道”,为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提供必要的协助。
此外,网点向老年客户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提供打假防骗讲座、法律咨询服务,以及文娱活动、健康养生、“安愉课堂”等系列增值服务,全面提升老年客户服务水平,全力打造百姓贴心的银行。
社区居民的“好邻居”
兴业银行的“兴公益”并非仅停留于驿站。
何谓“兴公益”?“兴公益”是兴业银行2018年行庆30周年之际发布的集团公益品牌,作为全行集团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与项目的形象统领,通过统一品牌、资源整合,形成宣传合力,打造统一形象,进一步提升本行作为主流商业银行集团的社会责任形象和品牌美誉度。
以网点为主阵地,兴业银行晋江支行积极走出银行,走进社区,深入三大重点群体,听民声、解民忧,从网点内到社区里,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升级。面向周边社区居民、小微商户及其他有需要的社会公众,提供社区共建服务、生活便民惠民措施,真正成为居民的邻里好伙伴。
金融知识进企业、进社区;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普及渠道,让金融知识走进“千家万户”;持续开展防诈、反洗钱、反假币、存款保险宣传……“兴公益”既是一项惠民便民的公益行动,也是兴业银行有效连接基层、服务社区的重要纽带。日常活动中,兴业银行晋江支行派出金融服务党员先锋队进社区、企业,向市民宣传金融知识,讲解不法分子利用高收益非法吸存揽储、养老领域金融诈骗、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等典型案例,现场解答大家提出的金融产品相关问题,提升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帮助金融消费者守住“钱袋子”。
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兴业银行晋江支行依托“兴公益”惠民驿站,持续推动网点不断完善“公益性、普惠性、常态化”的便民服务机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以实际行动持续打造“有温度”的银行。
兴业银行提醒您: 谨防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
以案说险
案例介绍
某日,客户Z先生接到了自称是“银监会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客户有违规的学生贷款信息需要关闭,要转账汇款到指定账户激活后才能关闭该账户,不然会影响客户征信。
随后,Z先生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文件”(仿冒)。恐慌中Z先生相信了对方,并按照对方引导,一步步进行电脑操作,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了3万余元。款项扣除后,Z先生发现自己遭遇了诈骗,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作案手法
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便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风险提示
●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投资理财等“回款渠道”,不会通过QQ群、微信群、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请消费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消费者如果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销的“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及“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等。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对于不明来源的“内部消息”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消费者要仔细辨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因金融产品或者服务问题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的,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切勿随意点击或者打开陌生人发送的所谓“官方投诉链接”。
●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一旦遭遇诈骗或者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消费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有关情况,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者人员,避免再次受骗。同时,注意留存证据,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尽力挽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