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健铭 蔡斯洵 蔡培仁 王昆火 施蓉蓉 许春 阙杨娜 朱艳 林伊婷 赖自煌 曾舟萍 王诗伟 刘宁 唐淑红 颜雅
大自然又一次露出了狰狞。这一次,它的名字叫:杜苏芮!
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泉州的最强台风。昨天上午9时55分,它以15级的强台风级风力登陆晋江沿海,进而肆虐任为,破坏力惊人,呼啸而去。
台风期间,晋江举全市之力严阵以待,全力防御,全力抗击,把灾害和损失降到最低,交出“零事故、零亡人”成绩单。
风大雨大,安全最大。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无数人数日来不舍日夜的付出。
01众志成城 严阵以待
昨日上午9时,晋江金井镇溜江村防浪堤。
超过15级的狂风,推着海浪一波又一波拍向岸堤,四五米高的巨浪翻腾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海岸线后几十米远的溜江村,此刻却格外宁静。全村近3000名村民已早早接到通知,安心待在家里,静待台风过境。
人不出门,车不上路!自晋江发布防“杜苏芮”1号紧急通告后,全市进入“三停一休”的防守状态。
时钟拨回24小时。
74岁的溜江村党员义工陈祖榜守在防浪堤旁,劝离几个前来观浪的游客。有着丰富讨海经验的陈祖榜清楚台风天到海边有多危险,有时候一个巨浪打来,离海岸太近,人就容易被卷入大海。当天,老人一直守到天黑,才放心地回家。
做好防御准备,有序撤离转移!防御台风“杜苏芮”,各街镇严阵以待,有序组织危险海域渔船撤离、沿海渔排上人员撤离上岸,关闭景区景点、在建工程工地,疏散转移低洼、危险区域群众,做好预案、力量和物资等各项准备。
“经过摸底排查,共有5户13名需转移安置对象,是居住在第3网格和第4网格的‘新坑边人’,请于今天18时前完成转移。”26日,深沪镇坑边村党支部书记赖文艺确定转移对象后,和网格工作人员一起入户开展转移动员工作。
作为一名女村支书,赖文艺深知,要做好群众工作,好的沟通方式很重要。当天,有一户需要转移的“新坑边人”没有经历过台风,一直抱有侥幸心理。赖文艺发现这一点后,在26日18时转移结束后,没有掉以轻心,好几次返回其住处“突击检查”。
27日23时,赖文艺再次“突击检查”该群众住所时,发现她已返回住所。“我们采用柔性关怀的方式,跟她分析了台风的危险性,她最终意识到危险,返回安置点没有再外出。”赖文艺说。
28日凌晨4时,赖文艺发现一户原本无人居住的危房还亮着灯,第一时间赶过去。
原来,这一家6口临时从外地返回,还不清楚情况,村里第一时间将6人转移至安置点。最终,坑边村一共转移群众19人。
作为项目建设集中区,在台风来临前,晋江经济开发区37个建筑工地均停工避险,并对工地物品进行规整、加固,转移建筑工棚人员527人。而在内坑镇,一直到28日凌晨2时许,在上方村、土垵村、内湖村等村庄,仍可见镇村干部对转移对象场所进行复查,确保全部转移到位。
“轻伤不下火线”!27日下午,紫帽镇湖盘村党总支组织委员卓剑川和村里工作人员一起转移风险隐患区域群众,并为低洼危险地带的危房设置警戒线。在设置一栋危房的警戒线时,卓剑川所踩的一块水泥板因年久腐化断裂,整个人掉落到近两米的沟渠缝中。忍着疼痛,他坚持把所有危房的警戒线拉完之后,才到村党群服务中心包扎伤口。“这次台风来势汹汹,把工作做完善了,群众安全了,我们才更放心。这点小伤就当是运动健身摔了一跤。”卓剑川说。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研判风险,迅速转移危险区域群众,这是此次台风“杜苏芮”登陆前,晋江各街镇最重要的工作。
昨日,安海镇山兜村村民苏孙体急匆匆地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一边向村两委反映其居住的铁皮房被临近厂房因台风刮飞的铁皮搭盖击中受损,一边感谢村里凌晨的紧急转移,保障了其百岁母亲的安全。
原来,27日晚,山兜村包村领导、安海镇人大主席王宏华连夜组织人员开展巡查走访,确保居住在危险区域的群众转移清空。
一直到28日凌晨,一处亮着灯光的铁皮屋引起了镇村干部的注意。苏孙体和母亲正居住在此,而其母亲今年已有百岁高龄。
眼看台风即将到达,他们居住的铁皮房屋抵御台风能力弱,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劝导他们转移。可无论大家如何劝说,老人始终不同意。
得知老人平时比较听二儿子的话,镇村干部深夜联系其居住在安海镇区的二儿子前来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在大伙的合力劝说下,老人终于在当天凌晨1时30分就近转移至同村的大儿子家中居住。
“幸亏有你们,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想起那场紧急转移,苏孙体及其兄弟都有些后怕,更感谢镇村干部的用心与责任心。
“注意啦!‘杜苏芮’快来了!”报纸的新闻在说,手机的推文在说,村里的广播在说,各路醒目的预警信号昭示着它的风雨影响不可小觑。为了应对“杜苏芮”,晋江各街镇超前部署、超常规应对,严格落实防御台风“三停一休”要求,严守以待、众志成城,全力把台风造成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32644人。这是此次“杜苏芮”来袭,晋江全市转移的人员数量;更是这一个通宵备战的无眠夜中,19个镇街、经济开发区一线工作人员筑起的安全城墙。
02临时安置 安心舒心
屋外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屋内安心休息、静待雨停。
昨日上午8时20分许,记者来到东石镇侨声中学。作为东石镇的避灾点之一,这里临时启用4层共45间学生宿舍,陆续安置了300多名从学校周边村(社区)危险区域转移来的避灾群众。
此时,已临近台风登陆,狂风大雨横扫而下。在侨声中学教职工及市直各单位支援人员的值守下,各间宿舍门窗紧闭,全员避风。
“到这里,我们才觉得心安了下来。”看着窗外台风肆虐,从永湖村转移来的云南人周腰娣仍心有余悸。
昨日凌晨,居住在石头房里的周腰娣一家8口人,经镇村干部的耐心动员,举家来到安置点。“房子的抗台风能力弱,住在里面确实有危险。”周腰娣说。
一家人住一间学生宿舍,宿舍内有独立卫生间,走廊有24小时供应的热水……周腰娣觉得这里既安全又舒适,因台风而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台风过境,风雨初歇。工作人员推着面包、矿泉水等生活物资,开始逐间宿舍分发。
拉家常、打游戏、吃零食……各间宿舍热闹了起来,交谈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原本彼此陌生的人们,因为这次共同避灾熟悉了起来。
“工作人员非常暖心也很用心。”转移群众宋双来点赞说,因为转移时较为匆忙,他忘记携带每日必吃的药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值守在避灾点的工作人员冒雨为他拿到了药品。
“我们住在这里,感觉心里暖暖的,风雨再大,我们也不怕。”昨日17时,记者来到英林镇西埔村的临时安置点——英埔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安置在此的许进明和同事赖远才不约而同地说,这里吃得不错、住得舒服,村里的服务很周到、体贴。
许进明和赖远才同是建筑工人,住在西埔村一处地势较低的民房里。27日上午,西埔村网格员在排查时,把他们转移到临时安置点,还特意安排在同一宿舍。与许进明一样,住进该安置点的共有63人。
记者走进英埔中心小学学生宿舍看见,每间宿舍均配备木床、洗手盆、卫生间和空调。“这里有空调吹,还免费提供三餐,说心里话,条件比家里还好。”许进明说,他和同事时刻关注着台风动态,看到工作人员冒雨“逆行”,觉得很感动。
“我们几家亲戚都住在这个安置点,在这里生活得挺好的。”来自漳州市漳浦县的菜农陈志鸿告诉记者,他们在西埔村承包一片地从事蔬菜种植。27日上午,网格员来摸排时,看到他们住在简易搭盖的空心砖房里,立即让他们搬离现场。大人、小孩、工人一共10多人都住到这个安置点,且村里还免费提供三餐。
西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光秒告诉记者,安置点实行专班负责管理,并将安置人员整理成册,每到饭点,荤素搭配的盒饭准时送来,并由村里志愿者对着名单分餐;同时,安置点的饮用水、面包、八宝粥等准备也很充分,大家可随时取用。此外,英林商会联合英林心公益慈善基金会、英林青创会、英林泳装协会,还为全镇408名转移安置人员送上泡面、八宝粥、花生牛奶各78箱,面包59箱,让大家住得安心、吃得舒心。
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睡个安稳觉、免费享用一份快餐……看似简单,但在台风天里,却成了避风群众最温暖的“家”。
“这两天不用干活,就在这里吃住了。很感谢!”27日19时,记者来到永和镇玉溪小学防台风安置点,一间大教室里,6名菜农正围着桌子小酌。70平方米的教室里,有桌椅、折叠床、凉席、食品、饮料、洗漱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
角落里,游金敏正在用笔记本电脑学习课程。这个暑假,她从老家南平来到晋江,陪伴在父母身边。“这里的居住条件挺好的,外面风很大,但不影响室内学习。”游金敏说,父母是居住在玉溪村的菜农,平时住在农田里的简易棚,地势低洼、条件简陋。相比之下,临时安置点的环境舒适不少,“原本以为这里会很闷热、蚊子很多。没想到条件很好,有空调很凉快,村干部还送来防蚊花露水,很贴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做好防御台风工作,27日,内坑镇坑尾村爱心人士张进实、肖阿红夫妇免费提供了一整栋出租屋,作为安置村民的临时住所。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栋楼用于出租的房间共有20间,房间干净整洁,都配套了卫生间、空调、大床及网络等。
来晋江务工者蔡聪安,对安置点的新环境很满意。他告诉记者:“台风要来了,村里十分关心我们的安全。这里的房间很干净,物品也很齐全,我们住得很舒服。”
屋外风雨交加,屋内热气腾腾。一处处安置点上演着一个个温暖故事。这是晋江全面做好防御台风工作的诠释,也是风雨中的晋江温情。
03各方合力 灾后修复
抢险救灾,争分夺秒。
“有三部车被困磁灶镇双龙路高速桥下。”台风登陆前的一个半小时,金刚救援中心接到指令,机动组组长陈智耿当即带领11名队员和一部冲锋舟赶往现场。
两名30岁左右的男女被困!陈智耿和队友趟着齐腰的水来到车旁,将被困女子救出。紧接着,队友从天窗救出男子。他们又一次趟过齐腰的水,将两人转运到安全地带。整个救援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
28日14时许,台风过境,采访车从东石镇侨声中学安置点驶出,途经东石镇区、晋南快速通道、深安线,并穿过安海镇区,沿着世纪大道、晋兴路返回晋江市区。所到之处,晋江市、镇及有关部门快速投入灾后救援、抢修,以及群众自救的场景屡屡可见。
15时许,东石镇东升路东石公园路段,一支电力抢险分队第一时间上路排查险情。
此时,路旁的高压电线杆上,一块被风吹起的广告灯布正挂在电杆顶部。抢险队员戴上专业工具果断处置,爬上电杆,将灯布取下。
“这些险情要及时解决,否则影响整个区域的供电。”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抢险队员说着,又匆匆上路。
另一边,深安线上,一辆鸣笛的警车沿途巡逻。遇到倾倒的行道树或是散落在路面的树枝、杂物,警员立马下车进行清理。
“雨势风势减弱后,我们即兵分三路,对全镇主干道的路况进行巡查处置。”永和交警中队民警吴旺水说,保障台风过后路面通畅是他们的职责。
15时30分,在晋江全力开展排险救灾工作的同时,专业力量前来增援了!
经泉州市协调,中国安能专业救援队168人加入防汛救灾队伍。晋兴路上,从厦门赶来支援的中国安能专业救援队的队员们奋战在道路两侧,全力清理路面倾倒的绿化树,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恢复道路畅通。
“接到支援任务后,我们第一时间赶赴晋江,所有队员立即投入晋兴路的清障保通工作。”中国安能二局综合管理部负责人洪志伟说,此次支援他们带来了专业救援设备,如用于救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装载机、挖掘机,以及用于专业排涝的“龙吸水”。由于晋江应对险情的准备和防范做得很到位,这些设备都没能用上,他们为晋江这次台风防御工作“点赞”。
“受‘杜苏芮’影响,全市公园、道路绿化、山林等树木倒伏、断枝27000多棵。全市主要道路已于昨晚基本抢通,今天镇村道路也将基本抢通,后天对全市树木进行扶正加固。”晋江市林业和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黄志向告诉记者。
再往北走,泉安路、绿洲路、机场连接线等道路上,多出了很多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衣的施工人员,正忙着清理道路两边倒伏的树木。
他们是晋江市山姆会员店及周边商业项目、池店南片区景观水利一期、池店文教园、安腾一号、春江天越等一批在建项目的工人。
21时许,经过5个多小时的奋战,晋江山姆会员店及周边商业项目承建方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执行经理苏森林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和他的团队刚结束了在桥南社区多条道路的清障工作,开始安心吃晚饭。
“我们备好了手套、雨衣、麻袋等防汛物资和梯子、抽水泵、锯子、挖机等抢险设备,做好了台风过境后全力参与义务救灾的准备工作。”苏森林说。
早在台风登陆之前,晋江市住建局就号召本地施工、一体化企业及在建项目组建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共计储备抢险队伍23支、应急人员389人及吊车、发电机、挖掘机、水泵等专业设备。
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正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全力抢修——
晋江市水利局科学调度,全市主河道水闸全部开闸排洪,未造成明显洪涝。截至28日17时,全市28座小(2)型以上水库总蓄水量1910.8万立方,占正常库容的 64%、占汛限库容的65%。
晋江自来水公司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组织机电抢修人员对泵房高压配电系统、高压供水机组、泵房周边防洪排涝等设施设备进行抢修维护,保障城市供水;
国网晋江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紧抓风停雨静空档,迅速隔离联英线故障,通过转电操作恢复线路主干线供电,目前晋江区域部分受损线路经过抢修已恢复送电,110千伏线路全部恢复送电;
晋江市交通运输局派出4支道路灾毁抢险巡查队伍,对泉安路以东、以西,晋江市域骨干公路南片区、北片区,开展巡查抢险工作,全面清障除患保畅通;
晋江市城市管理局出动9组执法人员,对主要道路上的广告牌、垃圾桶、共享单车、市政照明设施受灾情况进行巡查,组织清理灾后垃圾120车;
晋江水务集团迅速组织管网维护应急抢险队伍携带抢险设备,开展清淤疏浚、清理雨篦、强排水等工作。截至昨日18时,主城区部分路段积水已基本排干,道路陆续恢复正常通行。
每一次自然灾害都是一座城市安全的“照妖镜”,是对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的一次集中考验。这次,晋江的城市基础设施经受住了考验,全市正以最快的速度回归日常、回归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