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b版:菲律宾 上一版   
上一篇

晋江池店村有个大秘密

晋江池店村兴济亭的湿婆“舞王”雕像。 本报记者 张汉阳 摄

本报记者 常励煊

大家好,我是晋江经济报记者常励煊。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

历史上,池店村出过许多名人,比如明代大慈善家李五、当代人民音乐家李焕之等,可谓历史文化悠久。

今天,我带大家去看的是一个小小的亭子,里面藏着一个大大的秘密。

这座小亭,叫兴济亭,坐落在池店村旧街十字路口。与传统有顶无墙的亭子不同,兴济亭凿墙而建,位于两栋民房的通道处,面积约15平方米。亭前刻着“西方有路人不识,南海无桥我独行”的对联。亭中匾额上写着“观自在”,两边楹联是“兴凤境国泰民安,济万物风调雨顺”,诠释着建兴济亭的初衷。而兴济亭的秘密,就是壁龛上的那尊印度教湿婆“舞王”石刻。

据传,这尊石刻原本在村西“桅头尾”古渡头的桥亭中。明朝永乐年间,发大水,李五担心石刻会被河水冲走,出资修葺桥亭,保住了该石刻。其妻秦氏误认为湿婆浮雕像是观世音,就将其请回家中供奉。由于信仰的人越来越多,只好建亭放置,兴济亭也就因此而建。

池店村干部李清龙介绍,“刚开始,村民以为那是观音像,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每月来这边烧香拜拜。后来才知道,这尊石像是印度教的石刻。”

80岁的村民谢美仙家住兴济亭附近,这两年,她几乎每天都会自发打扫兴济亭的香灰。“我们拜拜都说我们这里的话,佛祖来这么久,肯定知道我们乡里本地人说的话。”

多么美丽的误会。在无意间也为印度教在泉州乃至中国的传播留下珍贵的历史见证。据资料显示,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既是苦行之神,又是毁灭之神,还是舞蹈之神。和神话中诸多神一样,由于湿婆的全知全能性,性别并不固定,而是根据相的不同随时变化。因此,这尊雕像才会被村民当成观音供奉起来。

石刻为辉绿岩质,高48厘米、宽66厘米、厚22厘米。刻像三尊,中间为四臂湿婆趺坐莲座上,头戴扇形冠,左上手握达莫如鼓,右上手执拂尘,左下手持长矛,右下手拿铃铎,一脚踩着横卧在地的巨魔,象征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两侧还有两尊着印度服饰神像。

1991年,池店印度教石刻被列入第二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时任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一行来到此地参观。他说,在泉州发现印度教遗存,证明中印两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是非常悠久深入的,并表示,应该有更多印度人到泉州,看一看这些印度教遗存,了解这段历史。

泉州是一座多元文化古城。朱熹曾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在世界各地,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泉州这样接纳那么多的教派,并和谐地走过千年。泉州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晋江池店村兴济亭的这尊湿婆“舞王”雕像也从侧面提供了佐证。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