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账、理财、支付……日常生活中,我们始终离不开银行账户。但个人银行账户如何分类和如何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银行账户,却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本期,我们共同聚焦个人银行账户分类。
如何分类?
“我的转账金额很低,一查才知道是Ⅱ类账户,而Ⅰ类账户却由于办理时间过早已丢失。”前段时间,市民陈霜才发现,自己长期使用的银行账户居然是Ⅱ类账户,而此类账户的资金进、出日累计限额都较低,这才导致其转账金额过低。
据了解,当前,我国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实行分类管理制度,按账户功能分为Ⅰ、Ⅱ、Ⅲ类。个人在同一法人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账户,已开立Ⅰ类户,再新开户的,应当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同一银行法人为同一个人开立Ⅱ类户、Ⅲ类户的数量原则上分别不得超过5个。
在功能上,这三种账户有所区分。Ⅰ类账户为全功能账户,可以用于办理存取款、购买投资理财产品、转账、消费和缴费等各类账户业务,金额上没有任何限制;Ⅱ、Ⅲ类账户为限定功能账户,只能办理特定的账户业务,而且金额上有一定的限制:Ⅱ类户资金进、出日累计限额分别为1万元,年累计限额分别为20万元;Ⅲ类户资金进、出日累计限额分别为5000元,年累计限额分别为10万元,且余额不得超过1000元。
不可出借个人账户
随着“断卡”行动陆续开展,不少银行已发出公告,对个人长期不动的账户开展排查清理工作。为防范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银行人士建议,个人应对自己的银行账户进行梳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一些闲置不用或用得较少的账户销户,将一些主要用于网络支付或小额高频支付的账户降级为Ⅱ类或Ⅲ类户。
日常使用银行账户的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银行卡管理。例如,设置银行卡余额变动短信或微信提醒,密切关注账户余额变动信息,适时更改银行卡密码;银行卡一旦被窃或遗失,应立即与发卡银行联系并办理挂失手续,尽可能地避免个人损失;不随意点击短信、社交软件中的未知链接,不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尤其要注意,买卖银行账户是违法犯罪行为,切勿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和支付账户,如果因贪图蝇头小利出售自己名下的银行卡,泄漏自己的敏感信息,不仅可能接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甚至可能需要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