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第14期

(5月22日)

观海听潮洋下村——打卡海洋艺术季

晋江经济报编委 李剑锋

这期我们带你来看一看金井洋下村的海洋艺术季。

我们现在看一看村口,这是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奥特曼?告诉你,都不是。这是我们洋下村海洋艺术户外展的作品《山海引擎》。

金井通潮——2023洋下村海洋艺术季将于5月24日正式开展。目前完成4个室内展馆和11个户外艺术装置。作为福建首个大型地域性公共艺术季,该项目携手国内外,包括美国、德国、挪威、新西兰等40多位当代艺术家,利用闲置空间、建筑改造、艺术家驻村等形式,将洋下村打造成“全域美术馆”和独特的“海洋气质艺术空间”。

《稻草人计划》是由挪威艺术家创作,用废弃煤气罐和不锈钢制成的12个不同姿态的“稻草人”,被放置在洋下村的田地里,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些“稻草人”的姿态和表情是有意设计的,它们可以被视为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呈现和反映,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让乡村充满艺术,让艺术对话乡村。洋下村,坐落于金井镇围头半岛东侧,村民依海而居,与海共生,几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以前村民靠下海捕鱼为生,近年来海产养殖,特别是鲍鱼苗的养殖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这组作品叫作《鲍鱼阵:为洋下村做的计划》,艺术家拿了几千个鲍鱼盆,和海洋上打捞起来的废弃物组成了这幅作品。这组作品按我的理解,是把当下洋下村的经济现状,和艺术家们对海洋文明的思考结合在一起。

洋下村和多数晋江乡村一样,有着很多海外乡亲。著名侨领陈祖昌的父母原来就住在洋下村,后来搬至溜江村。祖昌先生曾说,他就是半个洋下人,并为洋下村捐资修路。村里还有旅菲爱国华侨施家万捐建的洋霞电厂。以前,洋下村的电以水电为主,经常因检修或故障而停电。1986年,施家万先生听闻此事,便独资捐建电厂、购置柴油发电机,以供全村生活照明使用。如今,发电厂的旧址成为此次海洋艺术季的展馆,承载着洋下村海洋文化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对话2.0》是洋下小学二楼展馆里的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于经常梦到母亲在为她系扣子,地板上的纽扣和线团象征着胎盘和脐带。看到这个作品,我首先就想到“乌篮血迹”:在晋南一带,一个人的出生地叫作“乌篮血迹”,意思为婴儿刚出生,身上带有母亲的血迹,日后不管他们走多远,心里想的就是他自己的出生地“乌篮”。

海上生明月,月是故乡明。洋下村不仅是海外乡亲们的“乌篮”地,更是他们的精神胎记。因为,即便他们远渡重洋,相隔关山万里,他们的根脉始终在洋下这个海边的小渔村里。

千百年前,晋人衣冠南渡,沿江结庐而居,因此有了晋江。千百年后,晋江人踏海平波,向海而生。大海不仅是晋江人的生存地,更是晋江人血脉里的性格。

打卡完夏季艺术展,有人从艺术家的作品里面,读到了他们对海洋的思考、探索,甚至焦虑,而我从洋下村这个小村里,读到了海洋文化、海洋精神、海洋文明的传承与历史血脉。

亲爱的朋友们,你将会读到什么?欢迎你来看一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