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拼装福船船模 DIY拳头母和水丸

小记者玩转深沪美食节

本报记者 刘泽宇 孙翠娇 秦越

做美食、拼船模、观海景……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本报组织120名小记者奔赴第六届深沪美食旅游文化节,与晋江美食和“非遗”文化共赴一场精彩的春日之约。

5月1日,“向海而生 食在深沪”第六届深沪美食旅游文化节在深沪保利·自在海小区拉开帷幕。火爆的活动现场,不仅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食客”,也闪亮着本报小记者的身影。此次美食节,60名小记者分成3批次,在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杨良盾的指导下,体验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魅力。据悉,作为福建海船制造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5月1日和2日,还分别开展了拳头母及水丸的美食DIY活动。60名小记者在深沪小吃同业公会师傅的指导下,体验了这两种深沪小吃的制作过程。通过晋江市深沪小吃同业公会会长黄清海的介绍,小记者不仅对深沪特色美食拳头母和水丸有了进一步了解,还学会了其制作要点,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烹饪出来,开心地品尝着其中美味。

小记者感言

感谢杨老师的帮助,让我顺利地完成了拼装,感觉特别开心。从这次活动中,我既了解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过程,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小记者张宸瑞(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

通过此次活动,我收获颇丰,既了解了福船的整体构造,还体会到了福船的设计之精妙。我更加坚定要好好学习知识,与时俱进,为社会进步奉献自己一份力的决心。

小记者曾锦焕(晋江安海龙山小学)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将福船模型拼装完成,也深深感受到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魅力。面对这智慧的结晶,我不禁想要了解更多水密隔舱福船的故事。

小记者陈铠霆(晋江深沪中心小学)

在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造一艘真正的福船的困难。建造福船不但要有灵巧的双手,还需要细心和耐心。古代工匠们为建造一艘福船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小记者吴鲲鹏(晋江灵源华林小学)

经过这次活动,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当看到我们做的劳动成果出锅时,大家兴高采烈,吃着自己做的拳头母,那真的是太美味了!小记者李嘉憬(晋江梅岭希信中心小学)

我跃跃欲试,拿起一团肉泥,把它放在手心中,尝试着捏成椭圆形。可肉泥黏糊糊的,像一块块融化的糖果。经过一番功夫,我才把拳头母捏好放入水中。

小记者吴欣颖(晋江内坑中心小学)

要煮拳头母了,光是汤就香飘十里,弄得我们心里痒痒的,好想立刻咬一口。拳头母终于煮好了,闻一闻非常香,一口下去回味无穷,让人吃了还想吃。

小记者丁梓萱(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跟着师傅的指导,我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一捏,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球”就做出来了。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地意识到制作美食看着简单,小细节却很多,同时也萌生了我想当小厨师的想法。小记者陈佳乐

(晋江安海桥头中心小学)

我学着师傅的样子试了一次又一次,终于越做越有模有样了。看着锅里一盆满满的水丸,都是我和小伙伴们努力的成果,心里的成就感噌噌噌地往上升,自己动手做的就是不一样!

小记者曾子彦(晋江安海西隅小学)

活动中,我将肉馅抓在手中轻轻地揉,再像握拳一样将肉馅挤出,接着拿一个勺子沾上水把肉馅挖出放入水中,一个马鲛鱼丸就做成了。最后,将做好的水丸宝宝煮熟,就可以尝到它的美味了!小记者蔡芷滢

(晋江灵源灵水中心小学)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