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红
面线糊是闽南地区常见的早餐和夜宵。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吃过面线糊的闽南人算不得真正的闽南人,而一个没有吃过面线糊的异乡人算不得真正了解闽南。早上起床以后,没有什么比吃上一顿美味的面线糊更令人惬意的事情了。
我虽不是闽南人,但好歹也在闽南生活了二十年,对闽南面线糊有着特殊的感情。面线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管是偏僻的街巷、嘈杂的市场,还是豪华的酒店,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面线糊的身影。如果是出差,酒店提供白粥、面线糊、豆浆、牛奶,面线糊是我的第一选择。我常去市场边上一个卖面线糊的摊点吃面线糊。卖面线糊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阿婆,见到人来,起身热情地招呼,问说要吃什么。她的摊点上也卖花生汤,但我是奔着面线糊去的。其实,有些时候早餐吃什么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市场徘徊了一圈,结果肚子还是空空的。但只要看到卖面线糊的店,早餐就有了着落。
闽南的面线糊具有糊而不烂的特点,配料又多,佐以馒头、油条、包子,既营养又美味。面线糊在大锅里热着,每一截面线都煮成了透明状。干燥的面线遇水膨胀,慢火细煮,在热量的加持下,水和面线相互包容。搭配面线糊的料头很多,就卤的料头来说有卤蛋、卤大肠、卤豆腐、卤肉,其它的配料还有花生米、烤紫菜、猪肝、猪血、带鱼、鱿鱼、炸醋肉等。再撒上一点葱花和白胡椒粉,一碗美味的面线糊即成。找一张小方桌坐下来,一边听着商贩的吆喝声和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一边吃着面线糊,让人很难不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息。我喜欢往面线糊里加卤蛋和大肠,配着油条吃,虽是吃到嘴上,心里却很舒坦。
每次去一条老街,不管是在龙湖还是深沪,甚至于泉州的某条老街巷,我都会留意面线糊的身影。吃的次数多了,就很容易拿这家面线糊和那家面线糊作比较。哪家正宗,哪家不好吃;哪家便宜实惠,哪家价格太贵,都一清二楚。好吃实惠的当然会再次光顾,不好吃的再不愿意尝试第二回。
每个地方都有它自身的特色小吃,有时小吃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民以食为天”,一顿简单的早餐原来跟我们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入乡随俗”,在闽南的这二十年,我渐渐习惯了闽南的饮食,也爱上了闽南的面线糊。
被需要的幸福
林新发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有事可做,有情可托,需要子女,也被子女需要。如此,心安!
——题记
应朋友之邀,周六一早,我驱车带着妻儿到他家中做客。当朋友带着我们从当地名山上兴尽而返时,日头已过正午。朋友妻子张罗了一大桌子当地的特色美食来招待我们。愉快的午餐结束后,桌上杯盘狼藉。
妻子主动起身要去洗碗,朋友却连连劝阻。只见朋友凑到他年迈的母亲耳边大声说道:“妈,我们要去泡茶,您把碗洗一下。”“好,你们去喝茶,我来洗碗。”却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沉闷萎靡,精神焕发地将一大堆筷勺碗碟搬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来。
我和妻子面面相觑。朋友对着诧异的我们解释道:“当母亲的即使老了,也想为孩子做点什么。让她做点事,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对于朋友的话,我心里却不大认同。我一直认为,衣食无忧、不用操劳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毕竟,朋友的母亲已是耄耋之年,早就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
午后三点左右,我和妻子向朋友辞行。朋友夫妻热情地起身相送。一行人走到门口,看见老太太正蹲在门口的菜地上忙碌着。我心中一动,走上前去,在老太太耳边说道:“阿姨,现在买菜这么方便,您年纪又这么大了,怎么还自己种菜呢?”老太太笑呵呵道:“我儿子就喜欢吃我种的菜,我老了,帮不上孩子什么忙,能种点他们喜欢吃的菜,我就特别高兴。”那一瞬间我醒悟了,菜地上生长着的不仅仅是菜,更是一位母亲被需要的幸福。朋友的做法,正是在成全一位母亲的幸福呀。
蓦地想起,我每次从老家回城的时候,父母都要准备很多农产品,鸡鸭鱼肉蛋、蔬菜、水果……一股脑地往我车尾厢里塞,满满当当装一尾厢。我不仅不领情,还经常发脾气:“爸,妈,早跟你们说过了,城里啥都买得到,带这么多,吃不完会坏掉的。再说,你们年纪大了,少干点活儿,多注意休息。”
我从未在意过父母的感受,一次次地拒绝,一次次地不耐烦,父母心里该是怎样的难过啊!想到这里,我很是内疚,连忙掏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我说:“妈,我明天要回去,我想吃芥菜饭。”母亲十分惊喜,连连应着:“好,我一会就去准备。”妻子心领神会,接过手机说:“妈,你跟爸说,我很想吃他做的五香卷。”妻子刚说完,就听见母亲扯着嗓子喊:“老头子,儿子他们明天回来,儿媳妇想吃你做的五香卷。”电话那端传来父亲的声音:“儿媳妇喜欢,我就多做些,让她带着。”听起来格外欢喜。
挂断电话,我的眼睛一下子濡湿了。天底下的父母啊,心里装的都是子女,哪怕只是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他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我现在才明白,爱,是需要智慧的。真正的孝敬,不仅是物质上的孝敬,更是精神上的满足。孝敬父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因为对父母来说,被孩子需要,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