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晋江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劳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该园的生态农场、八区十馆内,常常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扮演“小小农场主”“传统工艺馆手艺人”“花艺店服务员”……孩子们在游戏化的主题活动中,习得多样化的劳动技能。深耕“劳动教育”领域多年,该园于2018年1月获评为“晋江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创设劳动场景和机会 逐步提升孩子劳动技能
据了解,该园的劳动教育贯穿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对于孩子们来说,劳动能力的养成,可以理解为从做到‘自我服务’到‘服务他人’的过程。我们在学园的角角落落里,创设各种劳动的机会和场景,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服务的技能。比如,从小班开始,我们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包括入园后的自主饮水、吃饭、整理衣服、叠被子、如厕等。”何秀凤分享道。
除此之外,该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了游戏化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化的场景中感受劳动,体验到劳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在该园4楼的十大功能室内,孩子们可以扮演木工房工人、花艺店服务员、航空公司空乘、传统工艺馆馆长及手艺人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体验到各种职业,了解每个职业不同的劳动特点,收获对应的知识技能,还能赚取游戏币。此外,游戏币还能够兑换“社会性”服务,比如到“戏台”看戏、“餐厅”用餐、举办生日派对等。
何秀凤告诉记者,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劳动,获得“酬劳”(游戏币),并用劳动所得换取美好的生活。这个过程,会让孩子感觉劳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劳动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只有很勤奋地去付出劳动,才能获取想要的生活。慢慢地,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在游戏化的主题活动中,从“服务自我”过渡到“服务他人”。
“接下去,我们还将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整理出适用于不同学龄阶段孩子的劳动清单。这份劳动清单,可以作为老师在一日生活、教学中的参考。同时,我们后续也将整理一份幼儿居家劳动清单指南。比如,小班段的孩子居家期间要学会自己刷牙、穿衣、吃饭,到了中大班就要开始尝试叠被子、整理房间、帮妈妈拿快递等。”何秀凤说道。
充分利用学园资源
开展多元劳动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充分利用生态农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每天清晨,都能够看到孩子们快乐地穿梭于农家乐、渔家乐和动物乐三个区域中,参与丰富的种植活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和有爱的动物照料等劳动。比如,在“农家乐”活动区,孩子们变身小小农场主,在春天里播种、插秧,在秋天里收割水稻,感受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馈赠;在“渔家乐”活动区,孩子们“捕鱼”“煮菜”,体验“闽式”过家家的乐趣;在“动物乐”活动区,孩子们关注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存需求,与之处成平等的“伙伴”关系,尝试为其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眼下正值春天,该园的孩子们正在商量班级的“一亩三分地”要种植什么。不管是地瓜、花生、茭白、芋头还是西瓜等,老师会跟着孩子一起查找农作物的相关资料、选取品种,并在种下后制定除虫计划、制作惊鸟器或稻草人保护果实,待到收成之际开展品鉴会、售卖会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并不是单向的劳动,而是需要经历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等过程。据了解,该园将“以劳树德 以劳启智”作为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比如,从一粒种子到一个果实,孩子收获了吃苦耐劳、坚韧的品质,学会在照顾动植物及身边人中,感知生命不断向上生长的美好。
“我们从建园开始,就把劳动教育的元素融入学园的环境创设中,包括户外的八大区域、室内的十大场馆,它们都是劳动教育良好的场地。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学习中,我们为其创造适合劳动的环境和场景,慢慢地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有了这三年的基础,他们在上了小学之后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服务’甚至为‘他人服务’。”何秀凤告诉记者,该园已生成“幼小衔接视野下以劳动成果促进幼儿劳动能力发展”省级课题,目前该课题已进入阶段性研究。